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10期

铃木的进退之据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5-10-10 09:52:56

□本刊记者  黄耀鹏

铃木修不像他说的那样喜欢打高尔夫球。尽管年届86岁的铃木董事长已经事实上脱离公司日常事物,他仍声称“没时间”从事心爱的运动。等待已久的长子铃木俊宏终于在今年7月份接任总裁,铃木修只剩下一个任务:了结与大众不幸福的“婚姻”。

铃木修的最后任务

9月17日之后,铃木修可能就没有任何借口还把持董事长职位了。他早就荣膺汽车业最年长的董事长。因为这一天,在英国法院的支持下,铃木以39亿美元代价,回购了大众持有的19.89%铃木股份。2009年,大众收购这些股份花了17亿欧元(当时折合21亿美元)。

作为双方缔约的一部分,铃木当时也以7.7亿欧元收购大众1.5%的股权。从双方持股比例看,这当然不是一宗门当户对的联姻。在铃木修的坚持下,大众搁置了全资收购的想法。大众显然需要借重铃木的小型车开发经验,弥补自身在1.0升排量以下市场的缺席;而铃木则急需大众提供小型柴油机,因为当时的日本交通省突然想效仿欧盟,将清洁柴油列入消费者补贴计划。铃木如果要维持小微车的霸主地位,就必须尽快拿出小型柴油车。研发当然不及购买来得迅速。

到了2011年,双方就已经公开对立。大众在财报中称可对铃木产生重大影响,视铃木为“联营公司”。大众指斥铃木违反协议,采购了菲亚特的柴油机。铃木修则亲自出来指责大众“指手画脚”,“侵害了铃木的独立性”。

双方都很失望,大众没有得到小微车技术,铃木也没有得到柴油机。大众在双方反目之后,声称要全资收购铃木,又缺乏收购所需的超额资本(大众不承认恶意收购)。铃木单方面解约,同样遭到对方拒绝。

“离婚大战”持续4年,各方都筋疲力尽(除了愈战愈勇的律师团),大众甚至改变了“绝不出卖铃木股份”的立场。今年8月底,英国伦敦国际商务仲裁院给出裁定结果,认为大众应放弃铃木股权。两家均表示赞同。

了结此事之后,铃木修传给下一代的仍是一家“小型”车企(全球产量近300万辆),当然,也是一家彻头彻尾的家族企业,简直像上上个世纪的遗存。过去的几十年中,欧洲和美洲的工业家族,都通过股票市场实现了企业的“社会化”。而铃木与大众解约,则反映了铃木对外来资本意图仍然非常敏感。

对合作中的分歧,铃木修的反应,在大众看来完全是小题大做,甚至借题发挥。大众对技术转让,也远没有铃木期待的那样慷慨。双方都不耐烦地等待对方先拿出自己想要的东西。铃木很快发现,菲亚特完全能替代大众的“功能”,又没有吞并己方的野心。两相比较,大众的强势作风完全不能容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5年多以后,铃木的股价上涨近50%,而大众的股价还在原地踏步(拜DAX指数的糟糕走势所赐)。导致了大众得到了18亿美元的“离婚赔偿”,而铃木则需付出超过去年全年的利润(2014财年铃木全球净利润15亿美元)。看来是铁了心要和大众掰,铃木修一再表示,不喜欢强势合作伙伴干预经营。但大众到底干预了什么,让铃木修大发雷霆?

这只有当事人才能知晓,可能仅源于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而大众看起来像是对待子公司的做派——狼堡似乎习惯于用电传下指令——被铃木看起来失礼且傲慢。

铃木的中国结

尽管上个财年,铃木结束了连续6个财年的健康状况,利润下滑4.4%。但铃木积累的利润增量足以偿付大众所持股权。这是铃木修强硬的后盾。

不过,铃木修留给长子的产业,隐忧多过期望。2012年铃木从美国退出(仅留下摩托车和游艇业务),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都面临业绩下滑的境地,日本本土则是习惯性下滑(去年业绩下跌14.8%),只有印度市场欣欣向荣。铃木家族将海外投资的六成,砸向该全球最重要市场(对铃木而言)。

铃木擅长制造小车。到了日本任何一个中等城市(除掉东京、京都、大阪等大城市),等信号的是一水儿的微车。其中0.6升以下排量的“Kei car”(超轻型车)挂黄色牌照,受到特殊税收照顾。20-28万日元的小型车物美价廉,使用成本低,铃木因国家政策和日本对资源消耗的天然敏感,而成为小型车霸主。铃木在日本的成功是国情的结果。日本消费市场止不住地下滑,则由于老龄化和经济紧缩。一句话,非战之罪。

但在中国市场,铃木起了大早,赶个晚集。铃木仅比大众来得晚,但较通用、丰田、日产都要早。铃木的先发优势已被侵蚀殆尽。

铃木在华两家合资公司销量双双下滑,旗下车型没有一款正增长。今年1-5月,长安铃木销量为5.89万辆,同比下滑22.28%;昌河铃木销量为2.189万辆,同比下滑25.19%。

去年,长安出让1%的合资公司股权给铃木,双方达到50:50的对等股权。此举被认为是刺激铃木加速投放车型,打破20年只有4款产品的尴尬境地。有舆论认为,长安因为福特、马自达的合资而经营顺利,且长安自主正值红火,惟独铃木不振,因此主动防松了股权控制,期待铃木发力。

谈判结果,长安铃木的采购与制造重归铃木负责,铃木修从重庆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长安铃木去年11月公布了一项激进的扩张计划,到2018年,至少要向市场投放5款以上全新产品,年产销汽车将达到50万辆。

锋驭、启悦和新雨燕,都在此之后投放市场。但正赶上今年汽车市场大幅减速,“抵消”了铃木加速资源投入的力度。除了锋驭,其他车型销量都不理想。

有人认为,中国市场上不是小型车少,而是太多了。铃木很难在此区间再投放新车型。因为铃木研发实力的限制,长安铃木投的都是国际上已有车型,从未有一款转为中国市场研制的。

而中国市场经历了两轮强烈扩张后,市场争夺的焦点转向SUV和B级轿车。合资与自主企业鏖战B级车的结果,是B级车低配下探至8万元。同时,小型车又受到自主品牌微面车型的冲击。两相挤压,小型车的日子相当难过。中国缺少对1.0升以下排量的优惠政策(更别提逆天的0.6升),小型车在空间动力上本来就不如B级车,如果没有政策加持,市场萎缩成了必然,铃木也不能独善。

铃木也曾流露过,5年内要在产品线内增加B级车。市场对该消息反应冷淡。大多认为,铃木继小型车错过增长高峰后,将再次错失B级车的时间窗口。在铃木擅长的A0级SUV(1.5升排量以下)上,虽然一招鲜,但若不被广泛认可,前景也不乐观,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已转向2.0T。当前市场正在将2.0T视作“黄金排量”,铃木如果不能说清1.2或1.5升的优势,可能要进一步边缘化。A0级SUV阵营的孱弱,喻示铃木的努力可能是悲壮的。

过于谨慎的铃木,似乎不想组织大规模的促销宣传活动。铃木俊宏认为,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在营销上大力投入不是明智的。在没有大招的情况下,铃木在中国的前景堪忧。铃木俊宏必须避免在美国的局面重演。

前途系于印度

和在中国吝于投入、谨小慎微不同,在印度市场上占据头把交椅的铃木,尽管遭遇了现代、马恒达、本田的挑战,投入起来大刀阔斧,充满战略自信。

铃木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进入印度市场,当时印度市场是“难以渗透”和“混乱无序”的代名词。现在的霸主地位,兑现了“先行者奖赏”(类似于大众之于中国)。

铃木俊宏宣布,未来5年投放的20款新车中,有15款主要针对印度市场,其余4款为印度和日本市场共享,专属日本市场的,只有一款名为Kei-Jidosha的轻型车。

今年印度TOP10车型中有5款车型属于马鲁蒂-铃木旗下,其背后的奖励机制,驱使铃木将车型资源和投资源源不断地输入印度,形成了长安铃木羡慕的良性循环。

马鲁蒂-铃木控制了印度新车市场的近40%。其7月共售出新车11.04万辆,同比增长22.5%,销量连续15个月保持增长趋势。铃木在增长迅速的印度市场中占据前沿,正在享受印度汽车消费的甘蔗中最甜蜜的那一段。

问题是印度的增长能否长久,会不会创造出中国连续20年的长效增长。印度汽车工业协会表示,新车上市、油价下跌等因素都推动了该国7月份汽车销量增长,不过其仍对印度车市持谨慎态度,该协会此前曾预计今年印度车市将保持3%至5%的整体增速。

和印度改变GDP的计算方法一样,只要印度政府愿意,他们就可以“创造”出更大的增长数字。但印度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1/4,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这种局面注定印度的小型车繁荣期肯定要长于中国。铃木的大举投入就是依赖于这样的判断。

其实油价处于低位并不利于小型车。和中国一样,印度人早晚掀起SUV热潮。只不过,可能在A0级SUV上切入,而非中国目前如火如荼的紧凑型SUV(比A级大一级)。

铃木俊宏也注意到这一点,他宣称的新车型中,分属于不同的细分市场,并且有可能涉及紧凑级以及中型车(B级)车型。在2018年后,该公司将考虑推出更多“高端”车型以提升品牌价值。近期铃木在印度推出的稍高端车型只有S-Cross跨界车以及Ciaz轿车。

众所周知,铃木修选定的接班人第一人选不是铃木俊宏,而是女婿。这位已被证实具备优秀商业头脑的东大奇才,于2007年去世。相比而言,铃木俊宏在父亲的督促下,在副总裁任上显得有点缩手缩脚,缺乏建树(这和铃木修事必躬亲也有关系)。

今年发布的全球战略(其实就是印度战略),令人惊讶的是,铃木俊宏并不保守,其产量计划只有小幅上涨(2020年全球产量增长至340万辆),但其对战略布局和利润的要求则很高。

铃木俊宏提到的重要任务,是提振铃木公司在欧洲、印度尼西亚以及泰国的市场份额,并设法遏制品牌在日本本土市场上销售衰退的势头,保持在印度的领先。对中国市场,他几乎没有提及。这和他父亲去年到访重庆时的调子,明显不同。

和拼命扩充规模的其他厂家CEO不同,铃木俊宏并不认为公司需要扩大规模才能够存活,他暗示,该公司未来的发展仍然主要依赖于印度市场。当然,为什么要放弃在未来全球第三大市场的领先优势呢?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