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10期

数据说话:车市即将迎来转机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5-10-10 09:53:18

□本刊记者  张恒

中国的汽车销售市场已经糟透了?寒冬已然降临?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不妨回顾一下之前。大家还记得去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十一连跌”吗?记得今年年初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下滑危机吗?回过头再看,自主已经连续多个月市占率上涨,而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也大幅攀升。实际情况恰恰和大部分媒体、专家的预言相反。

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是受到当下情况的影响所致,负面情绪又会放大人们的负面预期。此外,“路径依赖”是主要的判断依据,而无数事实证明,这都是完全不靠谱的预测方法,仅是来自人类基因层面的感性误判罢了。

如果想增加判断的准确性,确实有两个简单的方法可用,一是把时间拉得更长,用大周期来分析市场。二分析统计数据的背后,用更细化的方法找到变量。此外,还可以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尝试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从大周期来看,笔者并不否认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甚至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由于金融系统并没有不可控的有毒资产,所以收缩周期不会那么糟糕。比较来说,中国目前的形势相比之前的欧债危机、日本长时间的通缩紧缩、甚至比2008年的美国的情况都要好得多。 

其实,最令人担忧的是汽车行业从今年3月到8月历经了一个快速的下跌过程,这可吓坏了很多小伙伴。美国高科技制造企业霍尼韦尔的CEO高德威(Dave Cote)说:“多数管理者不懂得再糟糕的衰退期也比人们预期的短。”

拿一些正面理由来说,就近两年,全国各地的限牌预期导致了部分销售提前释放,而2015年诸如通用和大众等销量较大的品牌经历新旧车型换代而导致消费者推迟购买计划,都是当前车市下滑的原因。当然,上述只是一个方面,如果追溯前10年的汽车销售数据观察就会发现,股票市场的大幅涨跌对汽车销售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实际上,目前的状况似乎和2008年车市遇冷的情况有些类似。

2006年和2007年中国汽车销售分别有25.1%和21.8%的同比增长,达到了722万辆和879万辆,而到了2008年增长率直接掉到了6.8%,销售938万辆,同比增长率如此巨大的跌幅显然是受到了A股股灾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2009年是疯狂的一年,销售增速直接飙升到46%,达到1364万辆。当然,2008年的基数较低,但更重要的是受惠于当年国家“四万亿”的刺激政策。2010年同比增速仍高达31.4%达到1806万辆,而2011年又直泻而下,一下掉到了2.5%,振幅超过了2008年,当年销售数字为1851万辆,这主要是受到了货币紧缩、利率走高等政策的影响。

通过前几年的逐年研究不难发现,一直以来中国车市销售情况的波动率是非常巨大的,远比GDP的变化、M2货币的变化或者是利率的变化要大得多。可以相信,消费者购车计划会普遍受到当时经济敏感事件的影响。而近两年的波动率反而开始趋于平缓。由于目前中国进入了降息周期,所以货币不是问题,影响今年上半年车市突然下降的主因大概率是因为A股市场的波动影响。

鉴于当前A股市场的风险已得到了充分释放,预计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将会得到逐步改善。跨国车企集团普遍认为中国的整体销量将达到3000万至3500万辆的水平,那么还将有30%到50%的增长空间。 

另一个销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车企主动去库存,去库存在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车企预计车市增速下滑;第二是新车扎堆上市,老车型有清货的需求;第三是前期投资扩产的新产能逐步上量,车企需要重新规划库存问题。

还拿数据说话,中汽协统计的汽车销售数据是整车厂商的批发数据,如果用零售端的数据来和批发数据做对比,不难发现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产量也很说明问题,8月狭义乘用车产量约130万辆,同比下降8%,生产量小于批发量。8月整车厂商产量下降,主要还是调整库存,整车厂减产促销的行为促使7、8月经销商库存有所下降。根据乘联会测算,8月渠道库存为1.67,同比下降了1个点。 

那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随着A股市场风险的释放及车企去库存的效果显现,今后的几个月,车市销售状况改观转强将是大概率事件。持有相同观点的业内人士包括北京汽车总裁李峰,他认为销售数字较差只是“表面”现象。他解释说,从批发量来看,内地市场1至7月乘用车销量仅增3.3%,确实差过往年,国际品牌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实际的零售销量增长达7%。8月环比更是提升了8.7%,他相信,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对北京汽车下半年销量很有信心。 

从2015年上半年整车企业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来看,多数车企集团的销售增速仍然保持在了一定水平。这些汽车龙头企业财务报表盈利稳定性较好就是最好证明。还是前面那句话,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把地域看得更远,中国当下的问题和困难一定是可以坚持过去的,或许还比想像的要轻松呢。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