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3 > 2023年第9期

小鹏买滴滴的隐藏逻辑

作者:
时间:
2023-09-08 10:40:29



小鹏收购滴滴一部分资产,有很强的资本运作痕迹,目的仍是强化大市场的品牌竞争力。

 

文 /《汽车人》黄耀鹏

 

传言了两年的蔚来多品牌战略,没想到被小鹏先做成了。

 

8月28日,小鹏汽车在港交所发公告称,将以“有条件”的58.35亿港元兑价(股权折现),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标的业务涵盖新款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设计和工程开发。受此影响,当天小鹏汽车港股以74.3港元/股高开。

 

交易筹码和标的

 

“条件”其实就是两者有对赌协议存在。

 

除了即时的股权(3.25%)、资产交割外,滴滴必须要完成SOP(标准作业程序),并达成年销量目标任务,才能进一步获得1.64%的小鹏股份——即便成绩拉满,也不能高于举牌线(5%)。

 

这份交易看上去很简单,兑价全是股票,没有现金。滴滴承担的对赌协议,是手头这款车型(基于滴滴研发的“达芬奇”架构)上市两年实现18万辆销量,即可换取1.64%的小鹏增量股份(对赌协议的最大筹码)。

 

双方合作的性质,并非合资,而是滴滴把资产(车型平台、研发硬件、团队)给小鹏,换取了作小鹏股东的地位。两者通过股权交易做了有限捆绑。

 

滴滴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卸下了车型生产组织、供应链等后续一系列投入重担。滴滴在自研的“达芬奇”平台已经投入了大几十亿元。我们揣测,之所以把苦心养大的孩子改成两家共同抚养,滴滴应该是对后续投入缺乏一些信心。

 

而今年市场刺刀见红的拼法,也让2021年之后入局、但尚未发布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多少有点“心里打鼓”。百度已经放弃主导造车(更多是政策原因),滴滴现在“半退出”,就剩下小米了。

 

小鹏获得的好处更具战略价值,不过能兑付多少,取决于执行过程。

 

长远的附加收益

 

双方交易的核心,是滴滴已经大量投入、处于准量产状态的A级智能电动家轿平台,及其准备出品的第一款车MONA。小鹏收购了相关研发成果、测试数据、设备,项目有关人员也会加入小鹏。而滴滴的重心则转向技术、营销和运营。

 

在“达芬奇”项目下,滴滴居然设了两个自动驾驶研发部门。

 

一个名为“智能产品技术中心”,主要开发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等产品。鉴于滴滴已经是最大的网约车数据平台,可以预料,这部分业务将为小鹏提供滴滴的出行生态。

 

另一个名为“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下面有ADAS研发项目。这部分看似与小鹏的ADAS业务存在重叠,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分业务是基于一级供应商提供的技术研发,比较重视物理和智能底盘在ADAS中的作用,其负责人也是前博世高管。而小鹏的ADAS,则基于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的印迹,即从软件应用入手建构。

 

双方思路不同。如果两家公司的ADAS业务融合,将对技术路线产生影响,但滴滴相关团队大概率仍能“有限”延续以前的路线。这块技术资产不会清零。

 

除了实打实的车型平台,滴滴围绕网约车进行的数据后台、充电设施服务(小桔能源)、国际市场、金融服务,即滴滴在网约车上摸索出来的庞大运维体系,都可以对小鹏的运营产生助益。而最恰当的牵引条件,则是与滴滴联合做To B业务,比如做Robotaxi。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但都属于远期附加收益。搞得好就有,搞不好则可能缩水,或者没有明显效果。那么,有什么内容是小鹏亟需,且拥有高确定性的战略收益呢?

 

小鹏的核心诉求

 

何小鹏在沟通会上说,“MONA平台,我们认为是To C为主”。无论对于小鹏,还是对于滴滴,核心内容都是造一款新车。

 

小鹏当前最主要的战略挑战,是如何降低成本。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市场价格厮杀,小鹏引以为豪的智驾资产(现阶段是城市NCA),并未充分兑现。原因就是用户群体不够大。

 

2023年1-7月,小鹏累计交付量为52443辆。虽然G6打了个翻身仗(8月份交付可能要上一个台阶),但交付爬坡速度,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智驾技术已经研发出来了(当然也在不断迭代中),如果用户群扩张得比较大,可以迅速摊薄研发成本。同时,小鹏的产能还有富裕,如果能以一款新车型去占据这部分闲置产能,两个要素都能摊低边际成本,从而改善小鹏的运营。

 

与滴滴的合作,就有希望一举实现两个战略企图:搭载更多的智驾产品;提高产能利用率。

 

小鹏的销量结构中,P7、G6的定位都比较清晰,尤其是G6的定价策略很成功,导致B级走得反而比A级产品好。高端G9(30万元以上)热度未能持续,与这一层次的对手(理想、蔚来)策略有关。

 

而G3、G3i、P5则陷入苦战。小鹏通过智能化下放到20万元这个层级,与埃安、比亚迪有关产品拼斗,但限于规模,成本一直没有优势。

 

现在,小鹏亟需一款稳定走量、20万元以下的车型,并与小鹏系列产品形成差异化。做多品牌,就成为顺理成章的做法。但是多品牌战略会加剧内部争夺营销资源。

 

现在瞌睡送来枕头,滴滴基于“达芬奇”架构的MONA,就是主打15万元市场的。而滴滴负责营销,小鹏在这一块也就没什么负担。

 

何小鹏认为,“MONA”产品与小鹏现有产品将有明显的差异,对该车的保守销量目标设定在每年10万辆。小鹏显然希望滴滴能对赌成功,把小鹏的产能拉起来;同时与小鹏主品牌产品,有足够的区隔。这其实也是蔚来一直设想的打法。

 

何小鹏说,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任何一家能在15万元级,打造出智能化表现有竞争力的产品。小鹏快速拿到MONA,就相当于很短时间内(比如半年到9个月)就拥有了这个能力。如果依靠自研,从立项到拿出产品再到交付,没有两年是不行的。如此可以猜测,MONA明年早些时候就可以实现首批交付。

 

小鹏的智驾(XNGP)延伸到15万元的MONA上,并迅速扩张规模,就能在该区段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凸显出小鹏的技术优势。这个过程中,小鹏真正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是比较低的。这是内部对MONA看好的原因。

 

技术产能和市场

 

接下来,小鹏要做的,是在“达芬奇”平台上,引入自己的E-E架构以及XNGP。但扶摇架构可能不会全部导入(否则成本又上去了),并在小鹏现有产线上生产。现在的挑战并非两个公司在MONA上实现技术对接,而是滴滴已经开发差不多的供应链,如何接入小鹏的产线。

 

何小鹏似乎并不担心滴滴供应链与小鹏产能对接的问题。他表示:“我们已经对供应链、制造、产能进行了思考,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扩大产能,做一些组合就可以做到。”

 

目前,小鹏旗下3个工厂当中,广东肇庆工厂的产能基本拉满,武汉和广州工厂产能都还有富裕,而武汉工厂负责向广州工厂提供一体化压铸件。当前两个工厂处于单班(12小时)满负荷状态,如果滴滴产品上来,可以安排双班生产。

 

对于MONA,会有不同的SKU,其中一些会去打出行(To B),另一些会打高等级的辅助驾驶。这意味着To B产品不会上XNGP。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网约车要严格压缩产品成本。

 

至于为什么MONA要以To C为主,《汽车人》猜想,虽然网约车的市场很大,但没有任何一个品牌敢在网约车上单押重注。

 

过去没有网约车捧红一个主机厂的例子,今后也很难有。不同地区会从成本、支持当地企业的角度考虑,在采购上倾斜本地主机厂。这造成了网约车市场,事实上不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因此对To B的转化率,不能寄望过高。

 

这样连带着,滴滴的其它赋能手段,也都受到了一些限制。除非滴滴把全网数据后台资产也拿出来共享,但那是滴滴的核心资产。即便真能拿出来,也是另一笔交易。

 

这几年业内对于传统车企转型,提的比较多。造车新势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也必须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综合科技公司。如果继续保持全须全尾的互联网开发习惯,会在思维模式、产品路线和运营上遇到困难。

 

小鹏收购滴滴这一部分资产,有很强的资本运作痕迹(与大众汽车合作也是如此),目的仍是强化大市场的品牌竞争力。

 

产品开发路线可以不唯一,但市场检验的标准,仍然非常单一且传统。既然短时间内通过自身运营不能快速解决销量问题,采用资本手段快速上量,不失为一条捷径。【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