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9期

父亲的爱

作者:
饶达
时间:
2014-12-22 16:37:57

  饶斌是我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既没有依偎在父亲的怀中,又没有接受过甜蜜的亲吻;既没有因他身居高位,而使我得到工资方面的优惠,更没有在地位上受到关照。可我却深深地感到了父亲的爱。他的爱是那么真挚,那么深沉,他的爱永远深深地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一)

  

  我和二弟生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那时,认识父母的人,都知道他们有一对叫宝宝、贝贝的双胞胎儿子。由于我们是不足月生的,体质较弱,因此组织上每天给父亲的两个营养鸡蛋就成了我们的食品。一岁那年,我得了副伤寒,因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眼看我病得不行了,父亲向从敌占区去延安的干部要了点大人吃的药,把每片药切成四小块,研成粉后喂我吃,这才救活了我。

  两岁那年,日本鬼子投降了。父母为了接收东北,扔下我们带着队伍北上了。第二年,因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组织上委托一位要北上的女干部,带我们到东北找父母。3岁的我们经过5000多里的长途跋涉,绕道内蒙,最后到了长春。父亲一听说接待站来了一对找父母的双胞胎,便跑到接待站,隔着窗户看见了正在睡觉的我和弟弟。为了不打扰我们,他站在外面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抱我们去找妈妈。当时,妈妈正在一个会场上讲话。在她要结束发言时,爸爸把我和弟弟抱起来让妈妈看。妈妈见到分别一年多的孩子,最后的几句话没讲出来,流着眼泪走下了台。此后只要爸爸深夜开会晚回,早上我们起床后见爸爸仍在睡觉,就爬到床上“骑大马”。我们使劲地用小屁股爸爸的胸部、腹部和腿部,并哈哈大笑。爸爸一会说受不了啦,一会也跟我们一起笑,我们用这种天真而无知的方式,打扰父亲休息,但父亲从来未厌烦我们,而是和我们一样高兴,可见对我们是多么疼爱啊!

  

  (二)

  

  1953年,我们全家都搬到长春。那时一汽刚开始建设,父亲为了掌握汽车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在家中的办公桌上,摆放了很多专业书籍,略有空闲,就翻看这些书。我放学回来,有时也去翻他的书看里面的画,慢慢地产生了兴趣,并认识了吉斯150、嘎斯51、吉姆、雪佛兰、道奇等汽车;知道了通用、福特、斯大林、莫洛托夫等汽车制造企业和车床、铣床、磨床、压床等金属加工机床名称,使我懂了很多小孩懂得不多的常识。父亲看到被翻乱的书籍,先是用锁门的方法阻止我翻乱,但一有机会我又钻进去看书中的画。后来爸爸引导我们学习,每月给我和弟弟两元钱买少儿科技读物。从那时起,每当我们抱起课外书,就在科技世界中漫游。我们兄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是与爸爸的引导和熏陶分不开的。

  父亲经常在星期日到建设工地上去了解情况。有一次我出于好奇心,去当他的“小尾巴”,跟着他到建设工地上转,见到人就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由于对父亲存有敬畏心理,我只敢在汽车行驶时向他发问。那样转了半天,我在小朋友中足足吹了一周的牛。这真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为了满足我的要求,父亲偶尔在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早上告诉我:“又要去现场。”我高兴得又蹦又跳地高呼:“爸爸万岁!”在一汽建设时期,父亲很少在家过星期天,绝大多数时间,是我们晚上睡觉了,他还没有回来,因此星期天到建设现场去当“小尾巴”,成了我们之间培养感情的宝贵时间。

  父亲在调离一汽的前夕,为了满足我爱看工厂的癖好,连续几天都把我带进一汽,让我尽情地去看,因而绝大部分车间我都看过两三遍,对汽车是怎样从原材料经加工,装配变成产品,我总算看明白了。这是父亲有意给我创造的学习机会,这对我后来也进入汽车工业企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记得1955年的一个星期天的晚上,父亲告诉我,明天让我去参加建设一汽工人俱乐部的义务劳动,还讲了列宁参加星期天义务劳动的故事。看到父亲的高兴劲,我像连珠炮似的开始发问“为什么要搞义务劳动?”“义务劳动为什么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为什么劳动不全搞成义务劳动?”等一连串问题。这天是我在少年时代从父亲嘴里得到最大量知识的一次谈话。

  最后父亲说:“以后有问题,你自己先想一想答案,实在想不出来,或想出来的答案心中没有把握时再去问别人,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这话他后来又说了多遍,或反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我慢慢地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二天早上,我跟着父亲去参加义务劳动。那是个挖地基的活,干了一会,有人找父亲汇报工作。他刚要走,我也扔了铁锹跟着他。父亲带着命令的口气说:“你是来参加义务劳动的,好好干活,我一会就会回来。”我只好又挖起土来,边干边看着父亲在那里。我还发现父亲不时地看我一眼。后来爸爸回来了,我紧挨着他一起干,父亲还说要和我开展劳动竞赛,因此我干得极卖力。

  到中午劳动结束时,我这个不到12岁的小孩骨头架子都快累散了。回到家奶奶问父亲我的表现怎么样?父亲乐呵呵地说:“还不错,像个小工人的样子。”对于这个表扬,我真高兴极了。俱乐部建成之后,在门厅东边有一张父亲参加义务劳动的照片,我也在这张照片之中。这也是我第一张劳动照片,使我真正感到了劳动光荣。在离开长春前夕,最后一次在一汽工人俱乐部看电影,我还专门又去看过那张照片。

  由于父亲这一生太忙、太忙,分身与我们共享天伦之乐和教育我们时间极少,但他用自己的行动造就了我们兄弟们共有的刻苦钻研精神、较强的事业心和能吃苦的作风。在这方面我们体会到了最深厚的父爱。

  

  (三)

  

  父亲是个党性很强的人,能自觉地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他在二汽工作了14年多,很长时间是“一把手”,母亲还是政治部主任,而他们的5个儿子和5个儿媳中,先后有7个人在二汽工作过,但这14年中没有一个人在二汽入党,没有一个人被推荐上大学,不但没有一个提干,反而由父亲决定,把我从产品处下放到发动机厂当工序工。后来我们谈到此事,父亲说:“现在一些干部为自己子女搞特殊化,影响极坏。有人不实事求是用这类事臭我,但我问心无愧,谣言不攻自破。干部子弟若有人关照,很容易飞黄腾达,但高职低能并败坏党风,已经引起群众严重不满。然而,如果他们受不到关照,进步就要比别人难多了。就是你表现好、能力强,重用你也有抬轿子拍马屁之嫌。我多希望你们兄弟个个有出息,但你听到过小鸟的故事吗?每当小鸟羽翼丰满时,老鸟就把它们都统统赶走,让它们自己去生活。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带头端正党风,二是为了我们共同从事的汽车事业不受损失,严格要求你们,使你们更加努力地去闯,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希望你们能理解。”在这方面我们都比较理解了父亲。现在这7个人中,靠自己奋斗已有5个是共产党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还有两个弟弟有了硕士学位。

  父亲并不是不关心我,1976年初,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他给我设计,并要求我闯出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做一个有知识的工人。父亲说:“今后二汽还要更多的装备先进设备和自动机床,需要大量有知识的生产工人去调试和生产。要实现四化,生产工人也必须知识化。日本的经验是:文化水平高的工人,劳动生产率高,机床故障少,产品质量好。你就是我种的试验田,二汽有那么多攻关项目,技术革新的内容也很丰富,你下去只要不怕吃苦,就会大有作为。今后我还要动员更多的人上生产第一线,争取每条大型自动线,都能配上一名值班工程师。”

  我听了以后很受鼓舞,按照他指的路拼命地奔,获得过不少荣誉和奖励。1979年1月,父亲调到北京时,在履历表我的职务栏中填写“工人”,并把我的奖状挂在他的卧室中,表明他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和对我的奋斗是多么自豪。他把爱子之心渗透到爱党的事业上,把二者融合起来。

  

  (四)

  

  自从父亲调到北京以后,我们相见的机会已经很少了,而且父亲的爱慢慢转移到一种特殊的谈话上。这种谈话共进行过很多次,因此我出差前总要先了解到父亲确实在北京时才出发。

  这种谈话一般在晚饭后,首先父亲把我叫到楼上,让我讲企业内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常的问题及我的看法。他听得十分认真,有时还用铅笔在纸上写几个字,然后他发表意见,还向我传授工作方法、经验和教训,还谈到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对未来的预测,也讲了很多问题内幕、详情和背景,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等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使我感到,父亲是我得益最多的老师。

  我跟父亲谈话,不光是简单地相互交流,在观点不同时,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当我讲的有错误时,父亲总是在谈话进行了3小时左右时,才对我进行批评。有时我虽然觉得他讲的有理,但仍很委屈地说:“以后我也报喜不报忧,省得你批评我。”这时父亲什么也不说了,带着胜利的微笑,看着我走出房间去睡觉。我知道这既是父亲在了解情况,也是在给我传授知识,所以第二天我们又交谈起来。我在北京时,他晚上有外事活动或来了客人,我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烦躁感。我们最长的一次谈话是1986年9月,连续长谈了两天3个晚上,我深深地感到,父亲恨不得一下子把他的知识能全倒给我。

  1987年5月,父亲到二汽参加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每天下午开会前和没有客人来访时,我都在父亲房间中,听到他对一些问题独到的见解。那次父亲临走时对我说:“一汽、二汽都让我牵头撰写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我也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我实在太忙,你是搞技术经济研究工作的,如果我完不成这个工作,那些资料??”我打断了他的话说:“你身体这么好,完成这项工作没问题。”

  我万万没想到,这次分手竟是最后的诀别。他一生废寝忘食地为事业奋斗,给我的爱表面上看是那么少,以致使我十分羡慕一些人的子女,他们能够受到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我又感到十分的自豪,因为我所得到的父爱又与众不同。每当想起他的一切教诲时,我感到父亲的爱是那么多;但想到我们难得见面时,又感到这种爱是多么远,而在父亲逝世很久以后,我还觉得他好像还在我的身边。

  (饶达,饶斌长子,长期在汽车行业工作,现任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作者/饶达)【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