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7期

中国汽车市场即将步入成熟增长期

作者:
李海英
时间:
2014-12-22 16:54:17

       2008年对中国来说实在是个“多事之年”,从1月的雪灾到5月的汶川地震,紧跟着汛期临近,南方地区自北向南又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眼瞅着北京奥运也是开幕在即,所有的一切都步步紧跟,2008年显得是那么不寻常。

      从2000年到2007年8年时间内,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售规模由61万辆飙升到629万辆,增长了10倍有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群体对乘用车产品的需求。

      在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的高幅增长后,2004年出现了回落,但与一些成熟汽车市场相比,依然达到足以令国际同行“垂涎”的19%增幅。

      单就这一波段来看,我们认为,2004年车市是不自觉地进入到一个“调整”期。因为2002年与2003年汽车购买力集中释放,但2003年已经出现厂家库存量激增的情况,2004年的增幅回落应该是对前两年大幅上升的消化和理性回归。因此,2004年应该是中国车市开始走向成熟的第一年。

      而2005年车市的大幅上升则可以理解成对2004年调整的确认。

      从历年单月销量走势上看,自2005年开始,全年乘用车销售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规律,继2005年之后的两年增速明显趋于稳定。而从2008年前4个月的单月销量走势上看,基本与2005年至2007年间形成的市场走势规律相吻合。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汽车市场成长期已经步入尾声,正在向成熟期过渡。

      我们知道,行业成熟增长期这个阶段表现出的特征是:企业规模空前,产品普及程度高,行业生产能力饱和,市场从多头竞争时期迈入了优势企业主导时代,市场份额向优势公司集中的趋势日渐清晰,并且各品牌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厂商之间的竞争手段逐渐由价格手段向各种非价格手段转变,比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服务等。

纵观中国汽车行业,不难发现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首先,企业规模空前,行业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从2005年开始,宏观调控重点一直围绕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展开,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扩张产能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进而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各跨国整车企业悉数登陆中国市场,而且基本完成布局,无论是跨国车企还是自主车企,在产能扩张上可谓极尽所能。

从2005年至2007年,各车企的产能扩张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从销量增长上看,显示消费需求增长已经下降。其次,产品快速普及,一线市场已趋于饱和。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汽车产品已经趋于饱和,目前各车企正迅速将产品向二级、三级市场推进。 

      第三,市场份额正在向优势车企集中,行业整合加速。汽车行业内的“马太效应”愈来愈明显,市场品牌集中度逐年上升,2006年轿车销量排名前10的品牌占总销量36.37%, 2007年就占到总量的65%。2007年的上南合作被誉为国内汽车行业掀起并购高潮的起点,随后有东风与哈飞的合作等等,强强合作似乎呼之欲出。 

      最后,市场竞争升级,价格大战已不再是主要竞争手段。中国汽车行业的降价潮起于2004年,后浪推前浪不断拍打着2005至2007年的汽车市场,从2007年年底,可以明显觉察到市场竞争的升级。

      不难看出,2008年的车市是对中国汽车市场阶段性确认。

      从长期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已经步入一个稳步趋降的通道中,在整个经济环境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2008年依然会延续一个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的趋势。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由快速成长期向成熟增长期过渡的阶段,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在制定产销计划时应该给予重视。

   (作者/李海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