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情急,已经来不及含蓄委婉

《汽车人》杂志 2014-12-22 14:55:44 作者:田鲁

 

旧话重提,只不过换了个人,同时也换了风景和心情。

8月初,大众集团CFO潘师(Hans Dieter Poetsch)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考虑提高在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所占的股比”。

这番言论并不新鲜,去年CEO马丁·文德恩就曾经言之凿凿要增持一汽-大众的股份,但一汽管理层对大众高层的喊话一直保持沉默。据称,一汽私下里告知大众,关于增持最好与一汽集团或者“主管部门”去谈。显然,一汽采取的是拖延推拒战术。

一汽-大众的合资股比在国内不多见。一汽60%、大众30%、奥迪10%。奥迪的股份是1995年大众转让的结果,一汽的控股地位维持不变。因为一汽并未整体上市,大众在一汽的分红并未计入全球利润。今年上半年大众在华利润26.22亿欧元(包含两个合资公司和进口车业务),同比增长10.6%。该利润相当于全球利润四成以上。

一汽-大众的利润无疑是大众集团的现金奶牛。当前管理层一定认为,当年中国产业政策而被困住的手脚,早就应该被放开。其后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并未受限于“第二个合资公司外方股份不能超过40%”的限制。

假设一汽同意大众增持股份到49%,大众也要花费45亿欧元。大众董事会显然视这笔巨款为当初绥靖的代价。即便如此,一汽坚持不坐上谈判席的做法,让大众管理层无可奈何。

于是就产生了这个奇怪的场面:一方隔空喊话,套路是“我要增持至XX”。这显然是谈判目标,而非现实。在未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抬高开价(此前的目标是增持至49%),效果堪虞;而另一方则保持沉默,既不接招,也不反驳。

大众为什么放弃伙伴的默契和幕后磋商,坚持公开自己的要求?潘师出来放话,是大众管理层基于当前形势的判断:此时公开邀约,是一汽整体IPO之前的最佳机会。

换言之,股份增减谈判要有个“梗”。既不能无端发难,也不能坐地起价。合作伙伴退出、业绩变脸、小股东造反,都是股权谈判的时机。如果这些都很难等到,IPO则成为不二选择。

去年,大众已经试过了威胁与施压,效果不佳。大众已经告知一汽,“大众无意质疑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问题”,大众还将之归咎于“某些供货商的鼓噪”。如果大众亟须完成这项重大投资的话,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强力施压。告知一汽-大众,如果不能就增持达成一致,就不再与一汽续约。在国资委要求国企做五年规划的情况下,杀伤力十足,但大众能放弃一汽的合资项目吗?通牒的可信性才能构成威慑,将续约和增持挂钩是一把双刃剑。而大众似乎决意将增持纳入续约谈判进程。至少在谈判前拿出了强硬态度。

要么用具备诱惑力的条件交换。欲将取之,必先予之。一汽想要什么?是大众视若瑰宝的平台技术专利群,还是大众本身的股份?一汽如果有进军欧洲的雄心,后者倒是不错的跳板。双方交叉持股绝对能达到潘师言称的“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目的。问题是,大众愿意以此为代价吗?

而股权估价则是次一等的问题了。双方能够谈得拢是下一步的事,眼下谈判桌的一侧还空着。大众情急,已经来不及采取含蓄委婉的姿态了。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