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上汽的几个关键点

《汽车人》杂志 2014-12-22 14:55:44 作者:陈瑶

您听过上汽吆喝过自己是技术上汽吗?

为何当年从双龙获得的chairman(大型轿车)项目,没有搭载在荣威950身上?

联合开发,上汽得到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

同济帮,在上汽倒底该做什么样的解读?

国际化的范儿,上汽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纯电动?插电式混合?还是燃料电池?上汽会怎么做这道选择题?

曾经的自主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上汽当年怎么了?

上汽的文化,海纳百川,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

 

Q:当同行们都在大打技术牌的时候,比如技术日产,技术比亚迪……上汽为何在技术层面不会吆喝了?

 

A:技术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定义,不同企业对技术的定义也不一样。比如技术日产,更多的是日产较为先进的发动机节能技术,当然它在纯电动车领域也有较好的表现。而技术比亚迪,则是在新能源(如双模技术)和部分电子电器(如遥控泊车)方面定义的……上汽对于自身发展实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即动力总成、底盘等关键核心技术是欧日美等企业所垄断的,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但在外显的东西上,比如电子电器可以是一个赶超的方向,所以荣威的品牌定位是品位、科技、实现,而荣威550即定位为全时数字化轿车,荣威350则定位则为全时在线数字轿车,并以inkaNet车载互联娱乐系统作为创新突破点。同时,在品位这一点上,上汽乘用车80%以上的供应商与上海通用、大众是一样的,说明品质是好的,在整体做工的精细度,造型的设计上是确实突破了自主品牌的水平,达到了合资品牌的水准。

Q:
双龙技术,罗孚技术等外来技术,如今在上汽内部消化状态如何?

 

A:收购双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上汽投入了几十亿,但真正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无论是双龙的品牌还是核心技术都收效甚低。双龙的强项在于其SUV技术和大型轿车上,但上汽chairman(大型轿车)的项目最后无疾而终,SUV有吸收了一些,就是后来的W5,但这款车型技术本身比较落后,底盘是非独立承载式的,整车内饰设计特别是电子电器落后于同时代产品10年以上。第二款SUV产品也是基于双龙技术开发的;罗孚技术主要是荣威750、原来南汽的MG7MG3MG TF车型,发动机主要是1.8T1.4l1.8l三款,1.4L1.8L由于较高的成本和较高的油耗已遭弃用,1.8T目前还在使用,荣威750/荣威550/MG6上使用,未来随着新发动机的开发应用,将逐渐被替代。

 

Q:联合开发是否会成为长期现象?
A
:就现状而言,自主品牌的整体开发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对于上汽而言,联合开发可能还会继续存在。比如,荣威E50实际是建立在通用SPARK的基础上,荣威950是建立在通用君越基础上。联合开发好比双刃剑,能够给企业带来世界的高标准,但同时也是在跨国企业上一代平台上做事。尤其是在中国本身与世界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高标准意味着成本高,时间长,一旦没有把握住市场的节奏,你依然是在用上一代产品与跨国企业的下一代产品竞争。而且,联合开发意味着外方对于你的产品是有一定限制的。

 

Q:上汽是不是中国最国际化的汽车企业?

A:某种程度,上汽是中国最国际化的汽车企业,获得了双龙技术、收购了罗孚平台,还有英国大通,与大众、通用都有不错的合作关系。但是,有一点,不要忘了,我们必须承认如长安这样的五国九地全球研发体系,这世界上所有的法则,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快”,二十四小时联动,与上汽目前的联合开发相比,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现在包括吉利等自主品牌,都开始朝这个方向运作。

 

Q:新能源+自主品牌的组合拳再次强调,是否意味着上汽要两手并重?

A:新能源虽然是集团的长远利益,但很明显,“新能源”技术前景不明,暂时宜稳扎稳打;而自主则不然,方向很明确。无法亲自掌握自己的命运,上汽做强就是空话。所以,新能源还是偏政府工程,自主品牌才是市场化方向。就像你能去和现在成长起来的大量城镇居民去谈新能源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Q:上汽新能源布局现状如何?

A:上汽的新能源车布局比较完善,从燃料电池、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都有涉略,但总体还没有上规模,尚未找到一条具有较大突破性的路径,至少新能源车不像比亚迪那么深入人心,形成较高的认知。而且现在上汽的重点不在纯电动,尽管有政治因素,市场层面介入较少,由于共线生产,所以荣威E50产能不足。而上汽新能源的重点在于plug-in(插电式混合动力),更长远则是燃料电池。

 

Q:上汽自主产品后续更新换代滞后,是否意味着上汽对市场节奏把握不足?
A:其实是技术部门的话语权高于市场营销部门。从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来,技术中心员工数量两三千人,营销部门包括大区只有四五百人,力量对比悬殊。自主品牌在市场目标和品牌推广路线的设定上,没有合资品牌那么清晰,在广告传播资源上也没有合资品牌那么多,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差一些,同时对品牌传播的连续性也没有那么持久。营销部门的地位和话语权,有先天的问题,但实际上更多来源于市场表现。这对于大部分自主品牌都是这样的情况。市场毕竟比拼的还是速度。等达到最终完美指标的时候推出,市场假设环境又改变了。

 

Q:上汽对于中国市场究竟是了解还是不了解呢?

A:它了解中国的城市市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这就是为什么合资企业的车能卖得很好的原因,所面对的也是合资企业主力消费人群,但再往下就下不去了。管理也是一样,能不能让洋鬼子真正地发挥作用?你看韩国现代那么保守的企业,都能让彼得希瑞尔成为自己的设计总监,随后确实以造型取胜赢得了市场。所以,一个企业的文化,应该是包容平和的。举个例子,长安的企业口号现在是“前进,与你更近”,据说是80后提出来的。上汽要允许企业不同的声音,加入新鲜的血液。说到底,上汽缺少了点群众路线。

 

Q:上汽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是否真能海纳百川?
A:文化的东西讲不好。但上汽地处上海,自开埠以来,经历十里洋场的繁华荣辱,吴越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产生出独特的海派文化,历来商业化气息浓厚。整体而言,还是具有较大的包容性的。即使作为曾经南汽来的人员,应该说,管理和流程都是比较规范的,政策也比较透明。所以相对来讲还比较公正。

Q:对于坊间所提到的“同济帮”,究竟该怎么理解?

A:行业有一定的误解。最早在上海拖拉机厂基础上成立的上海大众,缺乏专业人才,因为同济和德国关系比较好,所以同济帮忙来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德语的人才,他们是最早的上海大众的核心人员,这是一个天然的基因优势。上海通用又是从上海大众调过去的人成立的,像丁磊、王永清、施弘这些人,是受到德国文化以后去的,后面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汲取了两方面的精华,是通过两个合资公司人才调动实现的,所以自主品牌一开始起点就非常高。无论是制造还是营销领域起点都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统计一直是默默地在背后,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样你就能捋清楚为什么上汽统计的人那么多。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