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国产难抵边缘化 入华二十载磨难多

中国经济网 2015-07-22 13:38:04 作者:王婵

东风雷诺执行副总裁胡信东表示,“受产品线老化、经销商盈利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今年1-5月份雷诺的销量和我们的预期确实有差距。”

东风雷诺陷入了两难境地,经销商不足,满足不了产能消化需求;经销商增加,压力又更大,这似乎成了恶性循坏。

网友对雷诺的评论:“不怎么样,路面上跑的并不多,不够大气,地地道道的外国车,达不到中国消费者要求…“

雷诺,这个在欧洲有一定口碑的汽车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已成为鲜有人问津的小众品牌。尴尬的销售数字、欠佳的口碑,使得雷诺品牌在中国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碌碌无为 新车难扭僵局

雷诺品牌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表现平平,鲜有可圈可点之处。今年5月,雷诺进口车在华销量为 2545辆。出现高达42%的降幅。

雷诺汽车集团日前表示,由于中国及南美等市场新车销量有所下滑,预计本年度全球新车销量增幅可能仅为1%,无法达到此前预测的2%。但实际上, 雷诺在中国的销量对比全球来看可以说“微乎其微”,根本不会影响其全球新车销量。2014年,雷诺全球销量达到271.2万辆,而在中国的销量仅为3.4 万辆,在华销量仅占全球销量的1.3%。而这3.4万的销量还同比增长了26%,可见雷诺在中国进口车品牌中的竞争力明显一直处于劣势,并在日新月异的汽 车市场中越来越难有转机。

东风雷诺执行副总裁胡信东表示,“受产品线老化、经销商盈利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今年1-5月份雷诺的销量和我们的预期确实有差距。”按照东风雷 诺汽车总裁达业的构想,2016年雷诺的目标是要售出东风雷诺生产的15万辆汽车。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在两年时间内实现从3万多辆到15万辆的跨越确 实难度极大。

雷诺进口自引入中国,始终不大成功,包括新上市的卡缤、风景等,雷诺目前虽有8款进口车型,但销量绝大部分集中在科雷傲一款车上。科雷傲早在7年前便已投放中国市场,而今已成为老龄车型,并在日益激烈的新车竞争中慢慢沉没。

雷诺卡缤其实早在雷诺品牌进入中国之初,就选择与三江航天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三江雷诺汽车公司,但仅仅是商用车项目,而乘用车项目却一直徘徊在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外。直到2013年12月,雷诺与东风达成合作协议,才让雷诺在进入中国将近20年之后终于将实现国产,有了新的希望。

然而与东风合资之后的一年半,东风雷诺也并未推出任何新产品。直到上个月,东风雷诺的武汉工厂下线了其第一辆国产SUV车型Kadjar的试制车,并预计将于明年年初上市。另外一款SUV车型,也将会在2016年9月实现量产。

但东风雷诺在进口车型国产化布局上,与其他合资公司的选择截然不同。其首款国产化车型,没有按照常规思路选择销量最高的科雷傲,而是选择了尚未引入中国的Kadjar。在目前的形势下,风险似乎更大。

据了解,东风雷诺乘用车在武汉的项目目前只具备生产SUV和MPV的资质,暂无轿车生产资质,这令雷诺十分纠结。虽然SUV目前发展态势十分迅猛,但车型过于单一化也会直接影响雷诺的国产化前景。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微增长的新常态,东风雷诺执行副总裁胡信东表示,东风雷诺不惧车市调整期,国产车型的计划和产能也不会调整,“东风雷诺非常善于在微增长中展现竞争能力,即使在新常态的车市中,东风雷诺也相信成绩会比以前要好。”

随着各大合资品牌价格的持续下探、自主品牌SUV的奋起直追,东风雷诺国产后生命力如何,实在不好预测。

经销商压力增加 陷入两难

实现国产后,东风雷诺年产能15万辆的规划对于雷诺定位来说似乎并不算很高,但由于大部分雷诺车型滞销,一些经销商已经撤走,从目前东风雷诺拥有的106家经销商来看,要支撑起15万的产能还是有很大困难。

而且雷诺目前在全国的4S布局远落后于对手。目前全国的雷诺4S店数量不到100家,在北京仅有2家。而这将对未来新车型的推广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记者从雷诺4S店获悉,由于品牌竞争力较弱,并且较小众,每天来店里看车的消费者非常少,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卡缤未上市前,雷诺4S店销售的主力车型只有科雷傲一款,而风朗和塔利斯曼等车型几乎无人问津。

有经销商知情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销量,单店销量很难维持经销商的运营。东风雷诺眼下最大的问题仍然是销量如何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所以,如何稳住经销商体系的“军心”并扩大队伍,仍是东风雷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东风雷诺目前确有扩网计划,随着2016东风雷诺首款国产车型Kadjar在中国正式上市,东风雷诺希望在2015年能够建成将近150家,2016年底要增加到200家。

记者了解到,曾经雷诺的考核指标只和销售挂钩,与采购无关,不考核进货量。而自2014年4月,来自东风日产的团队正式接手雷诺中国管理权以来,厂家订单量成了经销商的重要考核标准,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就目前情况看,东风雷诺陷入了两难境地,经销商不足,满足不了产能消化需求;经销商增加,压力又更大,这似乎成了恶性循坏。东风雷诺虽然进入中国时间很早,但由于布局缺乏前瞻性,合资之路受阻,在华努力已经为时已晚。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