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中国汽车工业已60岁了。按中国人的习俗,逢五小庆,逢十大庆,六十年一个甲子,今年更是一个大日子,许多“有关方面”和不太有关的方面都在动干戈,准备狠狠庆祝一下。
一般说来,庆典日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按照过去的惯例,总会在这个时候设很多有道理和无厘头的奖项,颁给一些名符其实做过贡献和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最后,一些人拿到了奖,一些人挣到了钱,然后热热闹闹的庆典就过去了。
要说中国汽车工业走过的这60年,可称道的地方确实不少,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2000万辆的一个全产业链的汽车大盘子,招得全世界汽车公司的头头脑脑朝贡般地往中国跑,给中国挣足了面子,获得“世界第一大市场”的奖牌,包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全球最大市场。
不过这里我们更想说的是,当年“举全国之力”,花3年时间才建成一个3万辆卡车厂,而如今,仅以一个企业的能力,18个月建一个15万辆的桥车厂,似乎也是稀松平常事。这种“自生”能力的提升,其意义是否比2000万辆规模本身更为重大?
过去的60年,中国汽车取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成绩之外,有没有留下一点遗憾呢?我看还是有的,这就是一度放弃了自主。现在一年销售的2000万辆新车中,或者说1550多万辆乘用车中,有多少是中国自己的品牌?恐怕说起来中国汽车要感到汗颜的。
60年前,中国引进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吉斯150技术,通过改进设计,1956年7月13日,有强烈新中国标志的“解放牌”卡车CA10型驶下一汽生产线,开创了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历史。又在封锁禁运的背景下,自主开发出“红旗”和“上海”牌轿车。接着“全国聚宝”,建设二汽,自行研发出“东风”卡车,全国上下散发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后来在“一无图纸、二无技术、三无资金”的条件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全民动员干汽车,全国冒出70多个汽车厂,汽车产量搞到20多万辆,产生出包括北京汽车厂、南京汽车厂和济南汽车厂等骨干汽车厂,以及“北京”、“黄河”、“跃进”和“红岩”等一批汽车自主品牌。
“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中国有了汽车业,但是发展缓慢,特别是产品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距离越来越大。
随着国家的整体开放,国门打开,看到跨国公司的的车子造得那么好,简直让我们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在全国要建“十个鞍钢、二十个大庆”的“洋跃进”背景下,中国汽车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要“尽快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怎样实现“高起点”?又如何能够“大批量”?经过十年“文化革命”折腾,中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叶剑英语),引进合资,“市场换技术”是当时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