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锂价失守7万大关,行业寒冬仍未结束

汽车人传媒 2025-04-28 07:45:18 作者:张恒

 

碳酸锂期货跌破7万元/吨大关,新能源新规叠加成本倒挂致锂价持续承压。

 

文 /《汽车人》张恒

 

近日,锂价又遭遇了新一轮的走低。

 

4月25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LC2507收报68180元/吨。早在4月21日,碳酸锂期货便跌破7万元/吨大关,收于6.9万元/吨,此后连续4个交易日始终未能有效收复这一关口,并不断刷新年内新低。今年以来,碳酸锂期货价格累计跌幅已超过12%。

 

 

市场的变化,往往首先体现在预期上。近期,随着国内出台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不得起火的新监管规定,行业对于锂需求的前景开始转向谨慎。

 

这项新规意味着,在固态电池尚未大规模普及之前,车企对锂的用量可能会明显下降。例如,宁德时代刚刚发布的钠离子电池,正是为了应对这一监管趋势。由此来看,监管新规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显著压缩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锂资源的总体需求。

 

从市场反应来看,新规出台已对期货价格造成了明显冲击。自4月8日至4月25日的14个交易日里,碳酸锂期货仅有一天是以阳线收盘,其余交易日均以阴线收盘。这一轮下跌不仅使碳酸锂价格失守7万元/吨的重要关口,刷新了阶段性新低,也在趋势上确认了进一步走弱的态势。

 

 

锂价下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成本与售价倒挂,也就是在亏钱卖。

 

根据Mysteel数据,4月23日,锂辉石精矿6%远期现货(CIF均价)报价为790美元/吨。按企业实际运营成本估算,这一价格对应的碳酸锂成本在每吨70000元至71000元之间。而同期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均价仅为69600元/吨,成本与售价出现了倒挂。

 

对此,国泰君安表示,锂盐市场供大于求,是冶炼环节利润遭到严重挤压的根本原因。3月至4月期间,碳酸锂行业库存一路攀升,从10.8万吨增加至13.2万吨,供大于求的量也扩大至11731吨。同时,加工环节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锂辉石精矿转化为碳酸锂的加工费用,从此前的25000元/吨下滑至22000元/吨。

 

事实上,自2025年初以来,锂行业便陷入了成本与售价倒挂的困境。碳酸锂价格一路走低,从年内高点78000元/吨跌至不足70000元/吨,累计跌幅达到12%;而同期锂辉石精矿价格仅从845美元/吨小幅回落至807美元/吨,跌幅不足4%。两者走势背离,加剧了中游冶炼企业的经营压力。

 

机构认为,这种价格错配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产业链内部开发周期的巨大差异。锂矿从勘探到投产往往需要五年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要等上十年;相比之下,中游锂盐冶炼产能的扩张周期通常只需一到两年。这种时间差导致锂矿价格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调整迟缓,碳酸锂价格快速探底,冶炼利润则首当其冲被挤压。

 

 

不过,最近锂矿价格的下行节奏明显加快,矿价与锂盐价格的同步性也有所提高。数据显示,4月以来,锂矿价格降幅达到5.8%,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则下跌了5.4%。这种同步下行,一方面反映了锂盐行业基本面压力加剧、碳酸锂加速探底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情绪正在由中游逐步传导至上游,矿端供给压力开始显现。

 

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的情况。4月23日晚,天齐锂业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盈利8200万至1.23亿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38.97亿元的局面。天齐锂业表示,矿源公司锂矿定价周期缩短,锂矿与锂盐价格错位带来的成本倒挂问题已大幅缓解,新购锂精矿成本更贴近采购价。

 

整体来看,锂矿企业的日子仍然不好过,但由于产业链成本的不断降低,所以当前的亏损相比去年有一定程度的收窄。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锂矿的需求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另一方面,随着“不起火”成为新能源车强制标准,市场普遍预期车企对锂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收缩,锂价面临新的压制。与此同时,矿端供应依然充足。供需错配之下,锂价短期内仍可能在低位徘徊,甚至存在进一步探底的风险。【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