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保障 破解车业维权难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2014-12-22 14:51:25 作者:安丽敏

即将到来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个节日,而更像是一道关口。此前,有多家企业因为被曝光而遭遇巨大危机,因此,在这一天前后,很多车企都不免提心吊胆,只要平安无事则又长舒一口气,该干吗干吗去了。

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在正常并且成熟的汽车市场竞争中,无论是汽车制造者还是提供服务的销售者,都应该每天如履薄冰,以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但现在一些企业的做法仍然有一些本末倒置。

在这一怪象中,值得反思的还并不仅仅是企业,更多的还应该是政府,只有制定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并且监督执行到位,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发生。


企业过“劫”

以央视为首的“3·15”系列揭黑报道,让很多车企在很久之前就开始陷入焦虑之中,因为此前的惨痛教训仍然在警示车企。

譬如,2011年央视3·15晚会报道称,暗访调查发现,锦湖轮胎为减少成本不按照比例掺胶,而使用大量返炼胶,降低了整个轮胎的性能。锦湖轮胎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以锦湖道歉并召回告终,这也成为了轮胎企业在中国的首次召回。

去年央视继续发力,报道大众DSG变速箱问题,报道中指出,大众汽车车主称,大众汽车在公路上踩油门,车辆不走,不踩油门汽车反而加速。而据当时某网站的投诉数据显示,2012年共收到11631宗汽车投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大众DSG故障,至今仍有投诉。

此次曝光后,即便是强势如大众也不得不拿出应对之策。

这两则案例足以让很多车企“心有戚戚”,担心类似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头上。“每年3·15之前都很紧张,害怕被曝出什么问题来。”一位从业多年的汽车公关人士告诉记者。但这位人士也透露,现在弄得好像“3·15”这个时期过了就行一样,因此这更像是一个危机公关的节日,而不是一个日常的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尽管被曝光的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也不免有些怨气:在一个特定的负面事件经过国家级的媒体资源传播发酵之后,企业面临的是整体性打击,以往做过的所有的努力和改善都一笔抹杀。

即便是在这一天最为“扬眉吐气”的消费者,在这一天也难说满意。很多消费者为了维权已经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寄望于这一天就能够要来一个满意的答案几乎不太可能。有的消费者为了吸引媒体的注意,不惜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吸引眼球。譬如马拉豪车、在经销店前砸车等行为不断上演,如果能够真正满意,相信也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在每年不断轮回上演的无解的问题循环中,政府应该担负起那个裁判员的角色。


政府缺失

尽管媒体担负着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消费者的维权毕竟不能依靠运动式的揭黑,更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保障。

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汽车市场急速扩大,内需史无前例地释放,2009年,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刺激内需,还减免了汽车购置税,实施“汽车下乡”等,汽车业应声而起,以不可思议的高增长迅速攀上世界第一的高峰。

而正是在这十余年期间,很少有企业召回,自主品牌更是少之又少。与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增长一样,汽车业也开始面临类似的挑战。2011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中国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戛然而止,政府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工作大旗,工业成为重点整治对象。汽车企业也纷纷应对未来市场低速增长而做调整。如今,一个摒弃了粗放、无序的汽车行业秩序呼之欲出,这个趋势也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

事实上,在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汽车消费与行业政策,包括召回、“三包”、消费投诉处理、车内空气、碰撞、服务投诉政策监管等越来越严格,这透露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国家希望汽车行业走出过去无序、杂乱、消费投诉无法可依或者无处伸冤的局面,呼唤更加透明、公正的消费、服务和申诉,说白了,国家将要建立一个更加规范、秩序性的汽车行业。

一个重视民生、重视终端消费感受的汽车社会,才是真正消费导向型的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