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关注】“双积分”延期压力大增的背后

汽车人传媒 2017-08-31 09:45:54 作者:黄耀鹏

被双积分逼到墙角的跨国厂商,可能答应“闪婚伴侣”一些整车技术转让条款,以促进顺利签约。更重要的是,双方在新合资企业的地位,与此前合资公司内相比大不相同。从这一点上看,跨国车企不会爱上“双积分生活”,现在风向改变,跨国车企是否有点后悔当初条件给高了呢?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双积分政策细节正式公布前夕,围绕该政策的博弈已经接近白热化。目前,双积分可能延长一年实施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从去年夏天第一次公布该政策以来,拥护和反对政策的双方,就陷入了严重对立。

施压奏效了吗

有点好笑的是,拥护的一方义正词严,反对的一方却颇为低调。毕竟,新能源意味着环保,正方天然占据道德高地。反对方只能以短期内无法达标为由“诉苦情”。

正方多以国内专家为主,他们坚决反对政策缩水、延迟,并对可能的“空转”表示担心。他们纷纷敦促“有关部门”不要轻易向外部力量妥协,呼吁要“严格执行”,要抓住战略机遇期,扭转跨国企业制定游戏规则的现状。

反方则由跨国车企的代言人组成。在今年6月政策修改版第二轮公示期间,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联合向我国工信部施压,呼吁延迟1-3年。并称将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1-3年的要价纯属狮子大开口,不提也罢。但“市场经济地位认定”倒有点幽默感。

这些“协会”既不是NGO组织,也不是政府部门,当然无法影响母国政府决策,但他们仍然坚持暗示自己有能力“做醋”,一着急绅士风度不要了。

众所周知,去年欧美日众口一词,拒绝今年认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为2002年入世时,仅规定15年后不再使用“替代国”条件。后者是中国屡次被认定倾销的“罩门”。现在拎这个出来说事,就有点其心可诛。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暂时搁置了这一要求。

政府出面的也有。德国经济部和德国总理“拍双档”出马,要求中国政府从双边关系大局出发,审慎考量这一“影响深远”的政策。不排除私下里有交换条件,但其中威胁的意味简直呼之欲出。

而8月初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称,中汽协建议,“双积分”延期1年或者2018年可结转。理由是大多数企业“还未准备好”。现在回头看,与其说是建议,不如说是预言。

也有消息称,国务院已经给出几条修改意见,延期只是选择之一,并未定案。但任何一条实施,就意味着反方阵营大获全胜,也即施压奏效。

闪婚频频

倒退几天,局面可不是这样。今年几乎整个夏天,都唱的是政策严格执行的调子。没攒够正积分的跨国车企英雄所见略同,都奔一条路去了。那就是与握有大把正积分的新能源车企闪婚,此举至少保证了有地方买积分。

短短几个月,圈内传出的合资消息,就超出过去5年的数目。有人形容突击达标的举措为“拉郎配”,虽然简单粗暴,但截至目前的确是应对双积分政策的不二法门。

6月1日,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同日,大众与江淮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7月15日,长城入股河北御捷;8月22日,福特牵手众泰;8月29日,雷诺-日产与东风成立新合资公司。再给几天,相信还能看到更多的“火速入洞房”。

新能源汽车销量带来的正积分,是妥妥的紧缺资源。虽然发改委和工信部已经发了15张新能源生产资质牌照,但这里面一些厂家一辆量产车还未生产出来,所以,跨国厂商的选择并不多,他们关心的是明年从哪里搞定8%的新能源销量。

按照2016年的销量排行,除了第十名吉利销量在80万辆左右,其余都接近(第八、第九名)或超过百万销量。吉利、比亚迪、北汽、广汽这些在新能源的领先部队,固然对空前严厉的双积分乐观其成,其余跨国厂商不得不临时屈就国内自主新能源车企的条件。如果不是双积分压在头上,各方根本不会坐到谈判桌上。

闪婚就是初衷?

有人认为,政策已经跑偏,目前闪婚遍地的局面不符合政策初衷。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就是政策初衷呢?

正方声称的,在新能源上我国自主企业处于“历史性领先地位”,多半基于目前全球17家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考前的车企中,中国企业占据了9家这一数据。

但是,从技术角度,所谓“先发”是不存在的。跨国企业仍然在新能源技术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上领先,只不过他们并未选择将产品导入中国市场。因为按照此前政策口径,对进口/合资生产的新能源车提供补贴,持消极态度。在新能源这一块,跨国企业目前落后的是产能,而不是技术,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德系为首的跨国集团,私下里认为,双积分就是逼迫他们将电动车技术廉价或者无偿转让给中国合作伙伴。大众、奔驰、宝马的电池合作伙伴是松下、三星SDI和LG化学。这些厂家都没有进入电池目录,如果在中国大批生产电动车的话,整车厂必须选择中国电池厂商供货。用这种办法迫使跨国厂商进行技术转移。

而且电池是核心部件,转移供货商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被双积分逼到墙角的跨国厂商,可能答应“闪婚伴侣”一些整车技术转让条款,以促进顺利签约。更重要的是,双方在新合资企业的地位,与此前合资公司内相比大不相同。从这一点上看,跨国车企不会爱上“双积分生活”,现在风向改变,事有转圜余地,跨国车企是否有点后悔当初条件给高了呢?(《汽车人》记者 / 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