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昕说,从事研发就像走向一条孤独的攀登之路。解放人从创业者到奋斗者,再到利用全球资源的奔跑者,不断前行。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解放人要探索新技术,就要面对不确定性,大家都从奔跑者变成攀登者。“只有咬紧牙关,沿着陡峭岩壁持续向上,才可能一览众山小。”
文/《汽车人》张敏
一汽解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朱启昕鬓角多了些白发。原来铁塔一样的汉子,现有些许消瘦,看来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不过嗓音还是低沉而有穿透力,丝毫没变。
他身上有着一般管理者身上少见的技术敏感度和创新意识,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感觉强烈,非常喜欢跨行业跨界思考问题。这源于他的职业经历。作为一汽的“老研发”,他从普通技术员到项目经理,再到一汽技术中心副主任,始终处于解放品牌技术研发的第一线上。
2017年一汽集团改革后,原技术中心商用车研发部门归属一汽解放成立商用车开发院,朱启昕调任一汽解放副总经理兼商用车开发院院长、党委书记。即便是2018年6月接任一汽解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从事管理工作之后,他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仍放在对于技术尤其是前瞻技术的关注上。
多年研发项目管理工作,培养了朱启昕的技术深度与宽度,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
“一定要把事情搞明白,要不真的是吃不香、睡不着。”在性格上,朱启昕具备一个技术管理者的所有特质:务实、执着、认真。有着准备时时迎接困难、面对困难的强大内心,这让他能够持续精进,了解技术前沿,为企业后续发展做储备。
受疫情的冲击和内外环境的影响,对于众多中国企业来说,2020年非比寻常。困难面前,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从战略布局到产品打造,解放身上早早打上了中国商用车行业的“创新”标签,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其中,解放对于新业态的布局,构成了中国汽车企业适应时代要求、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
负责前瞻业务板块的朱启昕正是解放新技术的操盘手。
朱启昕说,进这一行是来对了。在他看来,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判断与提前的布局,不懈的创新变革。“制造业要有持续变革的动力以及确定方向后坚定前行的战略定力。”
这样一位有着雄厚技术背景的企业经营者,对于解放占领技术制高点、借助数字化技术给企业向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提供强大内驱动力。
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朱启昕的职业生涯贯穿了商用车和轿车两大体系,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商用车。按他的话讲,和“解放”这两个字半生有缘。解放研发70年的历史,朱启昕亲身经历了30年。
他最初进入一汽是在科研部门研究结构强度和疲劳。2000年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从试验部部长调到了策划调度部部长,制定流程制度,协调中心的项目、财务、科研、投资等各项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管理经验,尤其在研发流程的咨询上受益匪浅。2003年转任中心主任助理,接任负责第六代商用车项目。
他参与、策划的研发项目不少,但J6的研发一直居于重要地位。
在他看来,J6终结了解放没有重卡的历史,还创造了若干个首次——首次遵循国际化开发流程,首次使用PDM管理产品数据,首次全系列化、模块化开发商用车,首次整车和大总成全系列全新开发,首次全系列产品全新制造体系升级改造,首次开展同步工程,首次采用强项目管理体制。J6在解放的发展史上是独特的,同时达到了出产品、出流程、出标准、出人才的目的。
朱启昕告诉《汽车人》:“从一汽集团到研发中心再到工厂制造,可以说是上下同欲,整个项目团队以现代化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同步工程,拉动了整个解放的生产制造体系。这种研发模式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根据市场动态变化,迅速反应,改进产品。”
去年夏天,朱启昕亲自驾驶一辆红色的解放J6卡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辆车是解放生产的第100万辆J6,用时12年。朱启昕说,第一辆J6下线是一汽解放董事长、时任解放卡车厂厂长胡汉杰开下生产线的,如今他驾驶第100万辆J6下线,这是莫大的荣耀,也是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J6项目2000年立项,朱启昕2003年担任项目经理,参与了大半程的研发工作,2007年第一辆J6问世,一出场就得了碰头彩,因为这是中国第一辆正向开发的高端商用车。这是对解放产品历史性承接,更重要的是,J6是解放面向未来的产品。
朱启昕经历了首辆J6正式下线,经历了J6在2017年达到70万辆的里程碑,又经历了2019年突破百万辆大关。这些历史性的瞬间,他都是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领导者。他说,J6就像自己的孩子,那么有出息,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完全值得的。
朱启昕强调,J6是全系列整车和总成同步自主研发的,同步进行的还有发动机、变速器总成开发,甚至包括整车“四大工艺”的重新布局和建设。对公司来说是一次新的创业,对商用车事业来说是一次信心提振。高端商用车,中国人完全可以干出来。
朱启昕说,J6是中国首次全系列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商用车,推动解放的制造体系、研发体系和供应体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焊装、涂装方面,自动化效率大幅提升,总装线也重新进行了现代化设计。同时,J6当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是首次全系列整车和总成同步自主研发。直到现在,国外商用车还多是先研发动力总成,待总成系统成熟后再开发整车,所以当时J6开发的难度可想而知。
J6是解放产品的一次转型升级,更是中国商用车向欧系品质的一次迈进。这个体系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也成就了一大批客户。朱启昕一直强调,解放的使命就是给客户带来价值,说白了就是帮客户赚钱。
解放成就客户,客户的选择也成就了解放。而一汽就是靠解放卡车起家,解放是一汽的根。这是其他品牌难以超越的积淀,这种积淀带来的自信,让解放浴火重生,重回王座。
这中间有波折。J6产品市场导入初期,销售团队还是有些担心。一方面不知道客户对国产高端车型能否接受,另一方面第五代车型还在市场上销售,如何平衡两款产品的销售策略,也是一个考验。
在当时,J6的市场定位有些超前。在客户都在拼成本,甚至不惜超载超限的时候,J6的很多人性化、舒适化设计,很难体现出优势。对此,朱启昕主持了一系列产品调整,J6P荣耀版、新J6 6×2载货、500马力自卸、2018款J6L,解放针对客户需求开发出各种版本,一直拓展到JH6。
朱启昕认为,虽然中国市场整体用车品质在提高,但不同区域对不同档次的商用车型都有需求。J6仍是解放的主力车型,根据用户需求迭代开发。这是中国商用车对欧洲水准的一次成功的追赶。
研发的智能化时代
2010年,J6研发成功后,原一汽技术中心分派朱启昕负责轿车产品、项目管理、投资发展、财务等日常工作,他没想到一干就是4年。朱启昕把商用车研发的经验拿过去,将轿车的研发流程进行了梳理,使之从开始设计到实施再到实验,形成体系化。
4年后朱启昕又回到一汽商用车部门。当时适逢J7项目负责人沈言行退休,接手项目后,他又将轿车部门的经验与商用车研发结合起来。
朱启昕总结,轿车的研发是精细化,讲究客户体验,这方面一直走在商用车前面。而当时正在开展的J7研发,就走了精细化设计的道路。现在回头看,这段“轿车”经历让朱启昕受益匪浅,这也和他善于总结、融会贯通的职业素养有关。
后续J7的问世,则在某些功能上,特别是智能化、清洁化方面超越了欧洲重卡水准。J7的座舱内声音甚至比进口车小,舒适性、经济性都更胜一筹。这些评价来自客户,更增添了解放研发团队的信心。
朱启昕对J6、J7两代产品都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J6是基础,J7是站在J6基础上的创新开发,可以说没有J6就没有J7。双方的主要区别是用户群体和市场细分的差异和使命不同。
如果说,J6是面向高端市场全系列换代车型,朱启昕领导的研发团队则将J7视为中国商用车信息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代表之作。
此前的所谓智能化,都是使用供应商提供的独立ECU功能模块。彼此独立,并无整车级别的管控机制。J7团队开发出高集成的整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VCU),对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电子系统进行综合控制,也为未来智能卡车升级和子功能灵活配置,提供了充足的扩展空间。
J7的中央控制单元的独门绝技,是根据车辆载荷和路况,对发动机转速、扭矩等指标进行精确控制,保证车辆始终处于最佳工况行驶;配装预见性巡航功能,提前告知驾驶员进行驾驶预判,使巡航过程变得更为智能。
该功能不仅能够节油2%-3%,还能大大减轻驾驶员操控强度,使重卡驾驶不再是体力活,就像开乘用车一样轻松。朱启昕认为,目前高端市场消费群体还较少,用户对于高端产品认知不一定全面。普通车型每年跑10-15万公里就不错了,但现在随着物流运输日益高效,最长年运输里程接近40万公里,这个时候会对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重卡的高端市场空间潜力很大。
今年,商用车股比完全放开,外资独资商用车品牌进入本土化生产。朱启昕表示,现在跨国品牌,比如斯堪尼亚等品牌已经进入中国,但他并不过于担心。
在他看来,欧洲公司的营销服务,体系完整,有“特殊办法”,可以总结为“指导体系略占优”。但是,解放的规模仍然是市场第一的,摊销费用比对手低,渠道、服务、采购成本、供应商体系,都在潜在跨国对手之上。现在的任务,仍然是抓科技和智能化增值,走技术牵引之路,在科技竞争中正面击败对手。因此,一汽解放发布了“哥伦布智慧物流开放计划”。
“哥伦布”计划行至中流
经过70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商用车已经进入市场竞争、环保竞争、技术竞争的时代。
朱启昕在商用车研发部的时候,就侧重商用车研发的创新业务。他认为,解放的产品品质接近世界一流,但还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在产品可靠性、电器件的故障率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是在智能和新能源领域,他认为解放与国际商用车企业相比,并不落后,甚至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此前,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表示,一汽解放的目标,是由车辆制造商转型为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
在朱启昕的统筹下,解放进行了内部创业公司的孵化,成立了两个技术公司、一个运营公司,成立了新能源部门、智能网联公司、技术部、F事业部、海外事业部、海外研发中心。在自主合作、关键零部件和下一代的EE平台都做了布局。
可以看出,在前瞻技术领域,解放不做甩手掌柜,而是深耕产业,致力于共同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正是秉持这种敬畏之心,点线面地布局着自己的生态版图。
其中,“哥伦布”计划,就是一个开放型的伙伴开发计划,涵盖无人驾驶卡车、智慧工厂、智慧配送在内的开放平台,其核心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
目前,解放已有近百万辆中、重型卡车接入解放车联网,注册用户达120万,每天新增行驶里程超过2亿公里。解放推出3套联网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车辆管理、远程控制、运营报表等数据信息,提升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这些海量数据聚合起来,形成自动驾驶的训练数据库,以提升解放自动驾驶的深度学习能力,特别是在高度特定的场景中,率先形成高等级自动驾驶能力。
朱启昕将智能生态总结成四大要素:智能车辆、智能硬件、智慧算法、智能制造。通过围绕四要素部署研发,创造出新价值。
根据他给的时间表,2020年,在限定区域各场景下,实现L4级智能车运营落地;2023年,实现高速公路L4级智能车商业运营;2025年,实现全工况开放区域下L5级智能车运营,全面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智慧交通体系发展目标达成。
实际上,2020年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2019年发起并组建苏州挚途科技有限公司,当年就针对港口、矿区、封闭园区、工厂物流等九大应用场景开展了全系智能商用车的开发。
同样在去年,L2级量产版智能J7发布,是世界商用车发展史上的第一款。
朱启昕将这一时刻列入到一汽解放发展众多里程碑中的一个。
这只是开始,2020年9月6日,解放L3级量产卡车——J7 L3超级重卡在江苏苏州重磅发布并投放市场,L4级港口车在京唐港、日照港已经开始运营。朱启昕认为,解放作为中国第一个汽车品牌,有责任做新技术的领航者。
“哥伦布”计划的另一个分支,是车联网技术。今年4月,“一汽解放赋界(天津)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以物流为核心场景开展新业态探索。5月,解放牵头,并联合多家科技公司,成立“鱼快创领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此举宣告解放在车联网研发领域也驶入快车道。
车联网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既是智能化的不同分支,两者也互相依附、互相促进。解放在智能技术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加速新业态布局,标志着解放在智能驾驶新赛道上再次领跑。
解放率先实现港口、矿山场景自动驾驶,不止从技术角度出发,还有市场原因。朱启昕认为,商用车和乘用车的智能化,出发点不同。前者直接受经济价值驱动,如果实现特定场景下无人驾驶,解决了安全问题,同时节约人力成本,即便一次投入成本较大,客户也必然乐意接受。
创新驱动解放未来
对于碳综合和零排放这一任务,商用车比乘用车更难面对。虽然国际上有纯电卡车,但商用车明显的动力和续航需求,意味着燃料电池才是大概率的合理解决方案。
解放作为国内商用车企的龙头企业,在燃料电池商用车型研发上起步较早。J6F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是一汽解放推出的首款氢燃料电池产品,使用习惯与传统车相当。朱启昕还透露,解放研发了燃料电池版大客车,该车量产版已获得工信部生产许可。而解放正在佛山启动新能源的新基地,明年计划5000辆起步,以燃料电池车为主。
在节能绿色发展的征途上,解放再一次走在前面。这70年,解放洞察市场,对用户需求精准把握,打造了体系节油、长换油、自主大总成等十大核心产品技术优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持续引领中国商用车行业快速发展。
这半年多来,解放和其他商用车公司一样遭受了疫情下的市场考验,但解放仍给出了骄人的业绩。今年1-9月,解放品牌生产整车近36.6万辆,同比增长超37%;销售整车超40万余辆,同比增长超46%。
今年上半年,一汽解放刚刚完成重组上市,朱启昕再任总经理。他认为,解放的产研体系已经完全成型。解放已经形成“两大两小”生产体系:前者为长春和青岛,后者为成都和柳州。同时坐拥三大总成(车桥、变速箱、发动机)生产基地:长春、无锡、大连。
这是献给解放研发70周年最好的礼物。1950年解放以研发为始,孕育中国汽车工业的本源。而2020年是解放确立实现“四翻番,四领先”愿景的开局之年;未来,解放还将在智能化、新能源技术上继续大放异彩,即所谓“创行七十载 领动新未来”。
采访中的朱启昕虽然面色平静,但心里承载着星辰大海。他深知,从事研发就像走向一条孤独的攀登之路,需要付出艰辛,全心投入。
1988年,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他就开始学习、钻研,并在1994年就自考了国家程序员资质。而在做“9015”项目的3年,他自己编程累得手都落下毛病,有时遇到难题,在实验室忙得连饭都忘记吃。曾经他通宵达旦致力于技术的钻研,有时凌晨5点多回家,大冬天要送孩子上幼儿园,送完去单位,才发现鞋子一高一低,原来是穿错了鞋子。这是一个技术管理者倾注全部的热爱与赤诚所能抵达的忘我境界。
解放70年研发历史,就是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拓展行业视野的过程。朱启昕说,解放人从创业者到奋斗者,再到利用全球资源的奔跑者,不断前行。而今,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解放人要探索新技术,就要面对不确定性,大家都从奔跑者变成攀登者。“只有咬紧牙关,沿着陡峭岩壁持续向上,才可能一览众山小。”(文/《汽车人》张敏,部分数据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