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促销会和以价格换市场的效果异曲同工,除了加重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外,还会影响到消费信心,进而造成需求透支。
文 /《汽车人》刘葳漪
年轻人没钱,但乐意花钱
红星资本局对生活在一线与二线城市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关于“存钱与消费”的线上问卷调查。203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一经发布,就上了热搜。
直接上结论——
超7成30岁以下年轻人,存款不到10万元。
大部分年轻人的存款,主要集中在3万元以下以及3万-10万元这两个存款区间。
存款超过50万元的年轻人,占比不超过2%;而存款过百万元的人,在超2000名受访者中,仅有个位数。
同时,近7成的年轻人表示自己的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
为什么看起来消费水平很高的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手上的钱这么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看,全国平均工资为103762元,按月计算约为8647元。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中也提及,2021届应届毕业生平均实际月薪为5688元。
收入低,但生活成本高。一二线城市的房租、物价和交通通行费用都在国内居前。城市中的年轻人还要应对各种社交场面以及网络平台上的诱惑和攀比,几乎做不到节俭和理性。
跟你一块儿跑步的小伙伴左一个Lululemon的外套右一个Lanston的运动裤,你穿个迪卡侬就那什么了点儿是不是?越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心理素质越一般,越经不住比。
睥睨天下内心恬淡,那可得是从小就在身家过亿的环境中长大的才行。比方说,比尔·盖茨的闺女戴一块斯沃琪,跟戴着江诗丹顿确实没什么区别,要是住公租房的于大妈家小孩也这么形容自己,就难以服众了。
年轻人手上没钱,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消费意愿。95后、00后更加倾向于享受当下和追求多元、丰富的生活方式。他们乐意把钱花在旅游、宠物、培训、美容、锻炼这些方面,用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简单说,就是让自己开心,而不是像他们的长辈那样把钱存起来等待不确定的未来。
6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23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5月份住户存款增加5364亿元,今年前5个月增加92364亿元。显然,这些存款背后的主力,不是年轻人,但是这样的存款家庭,支撑着这一代年轻人消费。
越降价,车越卖不出去
上半年,湖北发布的购车优惠政策,逐渐演变成为波及全国的、几十个车企品牌参与的“价格战”,可惜,销量预期收效甚微。经销商门店客流倒是提升了,但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情绪加重了,3月汽车订单和成交量并未出现明显增加,4、5、6月也没有提升。
非理性促销会和以价格换市场的效果异曲同工,除了加重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外,还会影响到消费信心,进而造成需求透支。
降价带来的观望会一直弥漫,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任,对新产品也一样等着促销。“早晚降三万”、“下月降三万”、“比指导价便宜三万”,就是消费者对某些品牌某些车型的既定印象。
车企陷入“不降价,卖不出车”的悖论,品牌因此受损,多年补不回来。但制定以价换量的决策者却从不担责。
比如那个自作主张取消了溜背设计的某德系出口转内销品牌,经历了好几轮官降后,现在的市场价格更是混乱得一塌糊涂,一个月降一次价,结果1月卖出300辆、2月卖出200多辆、3月卖出500辆……
今年上半年,在燃油车板块,C级车的营销榜单上居前依然是奔驰E、奥迪A6L、宝马5系、沃尔沃S90和凯迪拉克CT6。显然,这些老牌劲旅热卖,靠的是多年的市场口碑和可靠的质量体系。高端品牌一定是一个通过长期市场积累、长期文化积淀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有弯道超车的捷径,看看它们就知道了。
在电动车板块,比亚迪汉、极氪001、零跑C01、飞凡F7都表现突出,和燃油车大相径庭,它们没有常年累积的江湖传说,也没有合资车企那样的体系竞争力,但它们靠的是个性化的订阅模式、全面的一站式服务、亮眼的场景化订阅,消费者选择了它们之后,就选择了不同以往的用车出行方式。
下半年,全国范围进入全面实施排放标准国六b阶段,促销一定还会有,但降价未必会带来销量。商务部将统筹开展“百城联动”汽车节和“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促进汽车消费不仅在营造良好氛围,还要让消费者稳定心理预期。
下半年,车市的复苏和回暖,还会比较慢,消费者的汽车消费信心不足,这不是车企和汽车行业本身能左右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低基数效应和7月后促消费政策,合资车企将普遍呈现出回暖态势,随着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在下半年上市,“油电同价”的精准定位将使合资企业销量同环比持续上涨。【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