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面对欧盟关税壁垒,中国车企联合抗争

汽车人传媒 2025-01-25 07:45:11 作者:张恒

 

面对欧盟加征的反补贴税,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选择使用法律途径进行反击,中欧汽车贸易摩擦升级。

 

文 /《汽车人》张恒

 

近日,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向欧盟普通法院提起诉讼,针对欧盟加征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这一行动也使得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结束了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宣布自10月31日起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的税率分别为17%、18.8%和35.3%。与之相比,美国特斯拉仅被征收7.8%的关税。

 

中国商务部对此多次表达强烈反对,指出调查存在偏见,最终裁定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已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起诉讼,并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企业的合法权益。

 

 

上汽集团明确表示,欧盟的调查忽视了提交的关键证据,导致多个补贴项目被不当认定并虚增税率。公司通过书面抗辩、听证会等方式表达立场,并计划将案件上诉至欧盟法院。比亚迪和吉利也相继加入诉讼行列。

 

面对欧盟反补贴税,中国车企的海外扩张仍在继续提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641万辆,同比增长23%;仅12月当月出口量就达到57万辆,同比增长25%,显示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比亚迪2024年海外销量41.72万辆,同比大增71.9%。过去一年间,其在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新建工厂,并推出多艘滚装船,全面提升对欧洲市场的物流效率。这种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令人印象深刻。

 

吉利同样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突破,2024年海外出口量40.39万辆,同比激增53%。此外,吉利在全球40多个国家推出新车型,并通过新能源品牌极氪的上市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

 

上汽集团2024年海外销量108.2万辆,同比增长2.6%。同时,上汽在强化跨洋运输能力方面下了功夫,公司新增多艘汽车运输船,为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些投入看似沉重,但对于巩固全球市场地位至关重要。

 

 

欧盟此次反补贴税的核心意图并不难猜:保护本地汽车产业免受进口压力。然而,这种壁垒手段是否能长期奏效,还未可知。特斯拉因“高度配合”而获得较低税率的现象,也引发了关于双重标准的质疑。

 

从欧盟内部来看,征税的目的很直接——为本地车企争取转型时间。但这种做法也有代价,更高的电动车价格意味着消费者利益受损,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可能因此放缓。这种影响不只是短期的,甚至可能阻碍欧盟实现碳中和目标。从国际角度看,这项政策显然也是一种信号:欧洲市场优先保护本地产业。这无疑会加剧全球贸易保护的趋势,让国际竞争更加复杂。

 

特斯拉的情况则更耐人寻味。因为“高度配合”调查,它的税率明显低于中国车企。这或许与其在欧洲的本土化生产和对政策的迎合有关,但也让人疑问:欧盟的政策究竟是为了保护市场,还是保护产业链或是为了就业?抑或是另有对中国企业的特殊针对?

 

 

对欧盟车企而言,当前的技术和规模短板是难以回避的现实。保护主义政策虽然能够提供短期缓解,但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赖这样的措施,更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

 

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但它们要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一方面,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它们还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国际规则。或许,适度的妥协与合作是中国车企在复杂博弈中打开局面的关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海外车企进入中国市场时的情景,有趣的是,如今角色发生了逆转。【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