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虽然没有类似“4+4”的争议学制,但是更多的晋升神话,更多的监管真空,更多隐藏不受制约的权力,更多背离常识的荒谬,却一直存在着。
刘葳漪
1
如果说到现在您还不知道网上关于“中日友好医院”、“董小姐”…….那铺天盖地的报道,您估摸着是这段时间刻意了断了自己的互联网链接,抑或刚刚太空旅行回来,不屑我们人间的瓜田李下。
一则医疗行业相关事件不断引发社会对阶层流动问题的热议。本是源于一起涉及职业伦理的争议,却意外牵出一位“特殊”规培医生的职业路径,撕开了体系中看似隐秘的阶层通道。
这起事件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远远不止对个案的讨论:教育制度在对接国际模式时,如何避免成为特殊群体的“镀金通道”?专业领域的准入标准,能否抵御非专业因素的干扰?
在推特(X)上,不断有国外的网友参与讨论,值得放在文中给大家借鉴:
——美国大学确实没有医学本科。这也是“4+4”模仿的原型吧。但你如果想当医生,一定要读完非医学本科或Premed才能考医学院的MCAT入学试。
医学院读MD是4年制(MD-PhD医学双博士6-7年制),前两年上课,接着着两年在各科室轮流实习,之后考MD执照才能独立行医。如果读MD-PhD,还要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或者在医学院任教带学生。这些履历没有快捷键。
——美国“4+4”后的Residency的Training(住院医生实习期的培训),国内的能比吗?一个美国的外科医生,毕业后需要Training 6-8年才能独立手术。
——本科毕业后想入美国医学院都要参加MCAT招生考试。一级医学院收生率只有1%,不是靠关系便能进的。本科期间你得是修完医学院申请要求的科学课程,比如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经济的?学园林的?不会吧?
——日本的“医学部入学考”,可以说是连财阀公子都要跪的“公平修罗场”。日本医学部入学考试被人们称为“地狱级筛选”,东京大学医学部录取率常年低于3%。即便是丰田家族高管成员,若通不过笔试面试,给大学捐多少钱也只能含泪读商科。
——日本医学博士至少需6年本科+4年临床研修,其间发表论文需要经过教授团的三轮盲审。2023年,京都大学某教授因指导亲属论文被揭发,不仅本人被解聘,整个研究室停招三年。这种“连坐制”惩罚让学术舞弊的成本高到令人窒息。
——医生出轨只是私德?天底下这么宽容的国家不多吧?根据日本《医师法》第7条,医生若因“品行不良”损害职业信誉,将被吊销执照,终身不得再行医,这和肖姓医生仅仅被就职医院开除,可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了。
2022年,大阪某私立医院副院长因与护士婚外情曝光,三天内遭医院解雇、医师会除名,加上妻子离婚的天价索赔,最终只能在便利店打工维生。肖某仅被开除却未吊销行医资格,董某更转入另一家医院继续规培。这种“带病流动”在日本医疗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2
当舆论聚焦于协和“4+4”的选拔漏洞时,之所以引发全民共情,是因为它撕开了所有行业的遮羞布——当资源成为硬通货,能力就成了装饰品。同理,其它行业的沉默一样值得警惕——比如金融业,比如教育业,又比如汽车业。
虽然没有类似“4+4”的争议学制,但是更多的晋升神话,更多的监管真空,更多隐藏不受制约的权力,更多背离常识的荒谬,却一直存在着。
——国内从没有哪个行业像汽车这样,有如此多的“自媒体”,找不出第二个了,也没有哪个行业像汽车这么擅长自娱自乐自嗨自慰自说自话自导自演。
真正有钱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没有时间天天刷短视频,所以那些连行业都不了解、连技术的皮毛都不触碰的账号做出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反正我不看,除非人类的寿命变得跟天坛公园的古树一样长…….
现在汽车行业没有新闻,只有见解。甚至本该是采访、报道的正规领域,有采编、转载、传播平台的正经媒体,都要败给没有运营资质的非正规“媒体”,败的原因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没有谁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流量和数据是多少钱可以买到的。就因为官媒不能(不是自己家的买卖没动力或没额外经费)买流量买数据,就必须一直输下去?大家都持续对潜规则如此“高容忍”?
——在国内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需要具备“双资质”:一是发改委的许可资质,且获批后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并在3年内销售车辆;二是造车企业也同样需要获得工信部的认可资格,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通过代工模式实现了汽车产销,通过收购获得资质;通过合作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2023年10月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允许代工模式的表述不再出现。这之后问世的某些网红车企的造车资质,是怎么从“XX越野车有限公司”一下子变更为“XX科技有限公司”的?
——网红车企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营销的强烈质疑。宣传中的“未来出行”与现实中的驾驶风险存在巨大鸿沟,当技术承诺与实际能力脱节时,责任边界该如何界定?
部分车企刻意模糊技术边界,事故发生后又将责任归咎于用户,不仅透支消费者信任,更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之后,“智能驾驶”到“辅助驾驶”瞬间更名,像不像某博士那瞬间撤下的32页毕业论文?
——在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做过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的资深员工透露,他的工作是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并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负责,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按照常理,如果发现任何质量问题,IQC部门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但是这个企业的质保部门一直相对弱势,“就是发现了质量问题生产线也不能拉线停工”,这是他的原话,因为“必须保证产能”。
实在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吧?如果这个企业一年只卖几百辆也就罢了,但是人家恰恰是几百万辆。
看似是散落的事件,其实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人性。但制度可以,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