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扛不住了!奔驰大裁员

汽车人传媒 2025-10-27 08:10:18 作者:张恒

 

139年的“常青树”奔驰汽车,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转型与成本压力下,只能“断臂求生”。

 

文 / 张恒

 

近日,奔驰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计划有了新进展,目前已有4000名员工“接受”自愿离职。

 

这一举措是奔驰全球瘦身计划的一部分,预计到2027年,每年可节约50亿欧元,用于缓解能源成本压力和补足技术研发投入。

 

 

而早在今年2月,奔驰中国就已开始低调推进裁员,针对销售、金融和行政部门调整约10%至15%的岗位,目标到2027年将办公室成本降低四分之一。

 

政策反复 转型迟

 

在今年1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奔驰CEO康林松兴致勃勃地推介纯电CLA概念车,官宣称其WLTP续航可达844公里,可转眼在媒体采访中,他又坦承,高性能内燃机恐怕还得在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发挥余热”。

 

这种模糊的表态,不光暴露了行业转型的阵痛,更是透露出奔驰自家战略的犹疑不定。

 

 

一个月后,奔驰便甩出重磅消息:全球裁员3万人。如此裁员规模,已不是单纯的企业成本把控所能解释的了。

 

奔驰的困境不是个例。政策调整、市场波动和能源价格上涨,对整个德国汽车产业都产生了影响。宝马、大众汽车等同行同样在重新评估产线和研发计划,以应对政策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作为支撑德国6%就业的产业,汽车产业的转型近十年来一直在政策变化中推进。外部环境频繁调整,让企业在应对中不得不承受更多压力。

 

时间回到五年前,受绿党推动,欧盟最终于通过2035年“禁燃令”,要求车企全面转向电动化。奔驰随即调整战略,投入数百亿欧元改造产线,仅柏林工厂就新增上百台电池组装设备,传统内燃机车间岗位因此大幅减少。当时,全行业都在加速电动化,但随后能源价格上涨和市场需求变化,让德国政坛开始重新权衡政策方向。

 

 

2025年10月,德国总理默茨主持的汽车峰会上,政府将“强制电动化”调整为“油电并行”,并为合成燃料提供政策支持。

 

政策变化让奔驰面临新的挑战:原计划关停的燃油车生产线无法快速重启,97亿欧元投入的MB.OS智能系统因优先级调整进度放缓,新电动车型量产被迫延后6个月;同时,转向合成燃料又需要新的投资,电动车研发资源因此更加紧张。

 

这种变化最终传导到员工身上。在奔驰斯图加特工厂,一位在职二十余年的燃油发动机调试工程师说,他熟悉的1400个发动机零部件系统,在电驱单元仅17个活动部件面前显得用处有限。为了适应新岗位,他需要转到电池车间,从头学习化学知识,但企业培训计划又因战略调整多次中断。

 

这次裁员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长期员工(资历10年以上),其中很多都是技术工人,他们成为政策频繁调整下最直接受影响的一群人。

 

 

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在供应链端掀起连锁反应,订单频繁调整,不少零部件厂商资金吃紧。根据德国汽车零部件协会(CLEPA)数据,2025年上半年,汽车供应商破产导致岗位损失占比达44%,较前几年翻倍。

 

能源绞杀 成本噩梦

 

除了政策的反复,能源问题则是来自外部的“黑天鹅”。

 

作为高能耗制造业的代表,德国车企对能源价格格外敏感,而当石油、天然气价格暴涨、能源供应被扰乱时,制造业的成本防线几乎无处可守。

 

俄乌战争爆发前,德国汽车工厂的能源成本占比仅8%,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20%。仅奔驰斯图加特总部工厂,2024年一年就在能源支出上多花了约十亿欧元。为了止血,工厂被迫缩短生产时间,从“三班倒”改为“两班倒”,产能也因此下滑10%。

 

 

能源高企进一步传导至上游供应链,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涨价,甚至供应减少,如博世、舍弗勒等零部件巨头纷纷宣布涨价。奔驰用于轮胎的合成橡胶价格同比上涨约15%,尾气处理所需的铂金属价格上涨40%,还一度短缺。整车制造成本随之被推高,形成连锁反应。

 

更糟的是,电价快速上涨,让消费者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能源价格上涨推高生活成本,欧洲消费者购车意愿明显下降。2025年,德国新车注册量同比下滑11%。

 

为刺激销量,奔驰不得不降价促销,A级、C级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1万-1.5万欧元。但价格战并没有换来销量的增长,而是让豪华品牌的“溢价护城河”被一点点蚕食。与此同时,利润在迅速塌陷,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55.8%,二季度息税前利润暴跌68%。

 

中国市场成试炼场

 

中国是奔驰最重要的市场,2024年中国市场贡献了奔驰近三分之一的全球销量,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前些年,奔驰在华扩张速度很快,北京、上海的团队规模不断增加,电动化和数字化部门迅速成长。无论是电池车型研发、车机系统开发,还是用户体验和品牌推广,很多业务线都在加码投入。

 

但从2024年底起,风向逆转,部分职能部门开始调整,一些岗位不再补人,一些业务线被整合。和德国总部公开的裁员不同,中国区变化更低调,但影响仍然明显。

 

 

与中国市场的快节奏相比,奔驰在华的运作明显滞后,如OTA升级、智能座舱更新、软件迭代等环节的审批仍需走跨国流程,不够灵活,响应市场的速度明显跟不上节奏。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中国销量暴跌27%至12.51万辆,为近十年的最低。新能源的情况更糟糕,EQ系列月销徘徊在三位数,库存堆积。

 

当然,奔驰意识到了这一点。2025年,奔驰开始主动在中国做调整,北京研发中心的软件团队扩编,并与宁德时代、华为、科大讯飞等本土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协作。工程师团队被要求更多自主决策,管理层级也进行梳理,提高反馈和决策效率。

 

产品开发上,奔驰在智能驾驶、能源管理和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开始本地化试点,一方面加快研发速度;另一方面实现中国市场先行验证。

 

 

同时,奔驰还在重新评估销售和服务网络。对经销商的支持更加精细化,包括库存管理优化、销售培训以及数字化工具的使用。电动车和混动车型利润率低,需要更多运营和供应链协同。奔驰的中国团队正在努力缩短决策周期、提高本地研发效率,同时避免总部流程拖延的影响。

 

竞争层面,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要守住市场份额,奔驰无疑还需做出巨大改变。未来几年,中国市场不仅是销量支撑,更是奔驰测试新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关键实验场,将直接影响其全球布局和长期竞争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