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公里二手车”这种饮鸩止渴的“灰产”,不但搅乱了国内市场的根基,更可能影响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形象。
文 / 张恒
11月14日,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
以“180天注册期+售后确认书”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正式落地,直指长期存在的“零公里二手车”出口乱象。

政策漏洞下的套利狂欢
“零公里二手车”,是指已上牌,但里程不足几十公里、几乎没用过的“准新车”,实质是车企和经销商钻政策空子形成的套利产品。这背后的操作链条早已成熟,从国内上牌到海外发运,被包装成一套完整的利益闭环。
新车与二手车在监管上的“落差”,为“零公里二手车”的套利留下了空间。
按照现行规则,新车出口要满足目的国的技术认证,手续复杂,关税压力也不小;而二手车出口的门槛明显更低,甚至还能享受最高可达13%的出口退税。两者之间的政策差异,让“先上牌、再出口”变成了划算的买卖。
同时,过去对“二手车”的认定只看是否完成注册登记,并未对登记时间或实际使用情况作出限制。结果就是,一辆刚上完牌、几乎没跑过的新车,随即就能被包装成“二手车”,轻松跳过新车出口的监管要求。

国内的销售考核机制也放大了这种操作。主机厂对经销商的销量任务和返利政策常年捆绑,导致经销商为了完成指标、拿到返利,不得不把库存车、滞销车提前上牌,再从二手车渠道处理掉。
对于一些经营压力大的车企来说,把新车转化为“零公里二手车”出口,不但能迅速回笼资金,还能在销量上做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营造出“业绩向好”的表象。利益驱动之下,这种操作在监管真空期自然越演越烈。
国内上牌 海外出货
如今,“零公里二手车”的套利已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各环节都围绕着利润最大化运转,其路径大致可以拆解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国内上牌,完成“身份转换”。经销商或车企关联公司会批量为新车办理注册,有些车甚至还贴着保护膜、里程表停在0公里。手续一走完,新车就摇身一变成了“二手车”。这一步成本极低,却能让车辆彻底跳出新车出口的监管框架。
第二步:多重收益落袋。上牌之后,车企可以把这些车辆计入销量,拿到新能源汽车补贴;经销商也因此完成考核任务,获得返利奖励。同时,车辆以二手车名义出售或出口,部分税费也随之免除,进一步降低成本。
第三步:以“二手车”身份低价出海。这些车辆随后从霍尔果斯、广州等口岸集中出口,经吉尔吉斯斯坦清关、哈萨克斯坦中转,最终流入俄罗斯、中亚等市场。因为是“二手车”,出口价格普遍比正规新车低15%-40%。某款原价16万元的新能源车型,“零公里二手车”出口价甚至只有8.58万元,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当地市场。

在更隐蔽的操作里,一些企业还会把库存积压、经营困难品牌的滞销车,甚至存在质量争议的车辆一并打包出口,既腾仓又甩锅,把质量风险转嫁到海外市场。这类行为进一步加深了套利对行业秩序的破坏。
总体来看,“零公里二手车”能迅速蔓延,是因为其背后是一套多方绑定的利益结构:车企借此冲销量、拿补贴、清库存;经销商依靠上牌量锁定返利;二手车商以低成本拿货,再靠跨境渠道赚差价;供应链金融机构则在账面交易中赚到手续费或收益分成。多方协同之下,这条链条自然越滚越大。
劣币驱逐良币
“零公里二手车”的套利狂欢,本质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痛批的:“三四千家二手车平台都在卖零公里车,上完牌照就算卖出去了,接着又回到二手车商手里,这是行业毒瘤!”
它以牺牲品牌价值、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对汽车行业的健康生态造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破坏,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出口,从短期利益到长远发展,无一不被其侵蚀。
首先,零公里二手车的低价冲击,直接摧毁了正常的价格体系。国内市场中,一辆官方定价13万元的新能源车,零公里二手车售价仅9万元,降幅超20%。这种非正常定价让正规渠道新车销售举步维艰,合规经销商被迫跟进降价,2025年燃油车终端折扣普遍达30%,引发全行业恶性价格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二手车市场中“登记≤3个月、里程≤50公里”的车辆占比已达12.7%,相当于每8辆二手车中就有1辆是“刚上牌就转手”的准新车,正规二手车商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其次,中国汽车出海的形象受损。在海外市场,“零公里二手车”逐渐成为中国汽车的一种负面标签。大量出口车辆没有做适应性改装,语言系统、充电接口、地图导航甚至售后体系都与当地不匹配,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造成大量投诉。
根据一项市场跟踪数据,出口至俄罗斯的中国“零公里二手车”三年残值率仅28%,而日系车普遍在50%以上。这一巨大差距,正在固化“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也让那些真正试图走价值路线的中国车企遭到波及。海外媒体甚至将这种套利称为“中国汽车的虚假出口”,认为其损害的不只是品牌,而是“中国制造”的整体信誉。
此外,“零公里二手车”还在悄悄扭曲行业数据。部分车企通过这种方式虚增销量。虚假的销售数据不仅让市场供需情况被严重放大,还干扰政策制定者对行业真实表现的判断,增加政策误判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被美化的营收与销量也会影响判断,推动行业泡沫进一步累积。
新规整治破局
此次四部门联合出台新规,目的就是要把行业里那些虚胖的“水分”挤掉。这是一次大清理、大规范,也是给中国车真正走出去铺路。
新规最狠的一招,就是“180天注册期+售后确认书”。从2026年1月1日起,任何注册不到180天的车要想出口,必须拿到主机厂开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上面得写清楚要去哪个国家、有哪些售后网点,还要盖鲜章。
这一招直接卡住了“零公里二手车”的“七寸”——车企为了自己的品牌和海外布局,绝对不会给灰色渠道的车开这种证明。没证明?那就别想出口。以前靠低价套利、拿新车当二手车卖的路子,彻底堵死了。

同时,新规还把出口资质收紧了。其一,只有主机厂和授权的企业才能拿纯电动乘用车的出口许可证,而且只能出口自己的品牌;其二,加强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上线“不诚信负面清单”,一旦上榜,直接取消出口资格;其三,想玩“伪改装”也不行,改装车必须上工信部公告、有3C认证,还得提交完整真实性证明。
如此一来,汽车出口要洗牌了。靠套利吃饭的玩家会被淘汰,资源会向合规的企业集中。以前“零公里二手车”低价乱冲,正规出口企业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现在灰色渠道一断,正规车的价格体系就能稳住。
监管这次出手,就是怕中国品牌汽车在外面砸牌子。现在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车还是将信将疑,如果真的因为一堆“零公里二手车”把口碑搞臭,那前几年攒的那点好感就全白费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