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俄罗斯汽车市场这一年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03-13 08:35:09

 

俄罗斯汽车生产没有停摆,中企对其整条汽车产业链的输血,是重要原因。

 

文 /《汽车人》孟华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一年有余,军事上暂时看不到尽头,短期内也没有政治解决的迹象。这一年来,俄罗斯汽车市场,经历了苏联解体32年来最剧烈的变化。

 

对这样一个市场,中国国内的民间舆论有点两极分化:有的将欧洲媒体的言论拿过来,说俄罗斯整车市场已经“临床死亡”;而反对的一边,则说俄罗斯承受了超过万宗的全方位制裁(里面应有来源不同但目标相同的重复计算),但俄罗斯汽车市场仍然拥有发展的动力。

 

 

这些论调,就像战场上的伤亡数字一样,屁股决定脑袋。幸好,汽车市场上的数字,尚未被战争迷雾遮断。无论来自俄罗斯媒体,还是来自AEB(欧洲商业协会),数字几乎没有出入。我们怀疑,部分媒体可能直接引用了AEB数据。

 

一年来的剧变

 

2021年底,也就是开战前,俄罗斯乘用车全年销量为166.7万辆,虽然较巅峰时期(2007年279万辆)相去甚远,但在规模上大体保住了全球前10名。

 

市场格局也是平稳的。俄罗斯乘用车市场的多样性看着还可以,有60个品牌。排行榜上市占率超过5%的品牌为:伏尔加(雷诺控股)销量35万辆(2021年),市占率21%;现代-起亚合计销量37万辆,市占率22.3%;雷诺销量13万辆,市占率7.8%;丰田销量9.8万辆,市占率5.9%;大众汽车销量9.1万辆,市占率5.4%;斯柯达销量9万辆,市占率5.3%。

 

中国品牌当中,比较靠前的是:哈弗销量3.9万辆,排名第12;奇瑞销量3.7万辆,排名第13;吉利销量2.46万辆,排名第17。不过,这三个品牌增长率比较高,分别为125%、224%和59%。

 

战前,俄罗斯市场是本土品牌+韩德日的天下。中国品牌“拥有未来”,但业绩并不稳定。

 

 

而2022年全年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不受战争影响,因此数据打破了此前任何预测。全年销量68.7万辆,下跌58.8%。

 

2022年全年,俄系品牌市占率29.4%、韩系品牌19.5%、中国品牌19.4%、欧系品牌18.3%、日系品牌12.4%。看着韩系和日系的占比跌得不多,但整个市场折损过半。唯一在绝对量上有进展的,只有中国品牌。

 

而且,所有西方国家和日韩品牌都在加速退出,因此2023年初的数据,又和2022年全年大相径庭。

 

2023年1月,俄罗斯汽车销量3.2万辆,还不如四川成都(同期月销量3.5万辆)。在这么狭小的市场里,每一家的销量天花板都很低。

 

2月份情况有所好转,新车销量4.2万辆,同比跌幅62%。考虑到比较基数是开战当月,所以好转的程度非常有限。

 

1-2月,拉达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1%,市占率55.4%,单从市占率上看好像回到了苏联时代;长城哈弗同比增长46%,市占率13.3%;吉利增长86%,市占率10.2%;GAZ(主要生产轻型商用车)市占率6%;起亚下跌89%,市占率4.4%;现代销量只有415辆。奇瑞没有公布1、2月份在俄销量。

 

 

2022年底,跨国车企全面撤退(并没有撤干净),市场上只剩下14个品牌,而这其中还包括事实上停产甩卖库存的,以及仍在犹豫撤不撤的。

 

正常运营的品牌不超过11个,其中有三个俄系品牌(拉达、GAZ嘎斯、UAZ乌兹),其它都是中国品牌奇瑞(包含奥摩达)、吉利、哈弗、江淮、一汽、东风、长安、广汽。

 

俄罗斯汽车市场全年下跌的“极值”出现在2022年5月份,销量下跌83%。

 

撤退,这不是敦刻尔克

 

2022年,从3月到10月底,跨国车企忙着抛售在俄资产撤退。

 

最早宣布停产的企业,为奔驰(商用车)、宝马、捷豹路虎、丰田、沃尔沃、大众汽车。而现代-起亚的立场显得有点首鼠两端,现代-起亚在俄工厂是第一批停产的,但直到2023年,都未能决定是否彻底离开。三菱也在犹豫中。

 

2022年5月,雷诺以1卢布价格出售所持的所有伏尔加股份(86%),接盘者是俄罗斯汽车引擎中央科学研究所(NAMI)。很多人对一个研究所接盘车企感到奇怪,但这是翻译的锅。俄罗斯有很多研究所,更能描述其实质的词汇应该是“科研生产联合体”。

 

雷诺保留了未来6年内回购伏尔加股份的权利。雷诺本身在俄工厂,以2卢布价格交给莫斯科市政府。

 

 

接下来情况类似,日产、沃尔沃、大众汽车、奔驰、宝马等都宣布出售其在俄固定资产。区别在于,大众汽车、奔驰和宝马(只拥有加里宁格勒的组装厂),都是停产、停供,但出售事宜暂缓,实质上是寻求有代价出手。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亲自批准奔驰出售其在俄的金融公司资产;大众汽车的工厂出售计划,有了两个竞买者。其余甩卖行动尚无下文。

 

 

而日系基本上直接放弃。日产、马自达、丰田,都是如此,转让代价不是1欧元,就是1卢布的象征性价格。而本田、斯巴鲁和铃木,在当地从未拥有过整车产能。日产对俄资产直接全部减记(合人民币49亿元)。显然,资产丢光的行动,不算敦刻尔克式的撤退。

 

莫斯科对待德系品牌和日系品牌,明显存在态度差异,个中原因,不难猜测。

 

而福特在2019年退出俄罗斯乘用车市场,2022年停止生产商用车。通用汽车则在2014年之后不久就关闭了在圣彼得堡的生产厂,厂子给了现代。

 

在战前离开,商业上的原因应该是主导因素。而2022年离开,原因并非来自本国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背负了国内舆论压力。另外,这些工厂,始终都未能在俄罗斯建立完整的供应链,就算想继续生产,因为贸易限制令和一系列制裁措施,也无法继续。

 

 

在跨国伙伴提桶跑路的时候,俄罗斯车企为了维系生产,被迫从印度进口一些电子器件,包含气囊和ABS控制器。当进货仍有困难的时候,莫斯科直接修改法律,允许车企生产没有气囊、ABS、ESP,甚至可以不装安全带(可能因为安全带控制ECU)。

 

俄罗斯汽车工业,并非典型的“买办”型产业,其整车生产能力一直维系在200万辆左右,很多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都不能自产,是它的大问题。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汽车供应链国际化渠道并未受到波及,推迟了这一问题的爆发,但是该来的还是要来。

 

值得一提但是,跨国零部件公司,比如博世、李尔等,也都停产撤资。但抛售工厂的行为,同样陷入停顿。如果不想一元转让,接盘侠难寻。

 

中国品牌替代式增长

 

有退就有进。中国品牌销量绝对值增长了,但胜不足喜。

 

原因自然是俄罗斯汽车市场已经蜕化成一个中等经济体,连西班牙这样的国家都不如了。

 

中国车企应该认识到,俄罗斯汽车市场供给侧已然出了大问题。在消费端,当整个国家和家庭的财政情况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大宗消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别看跨国企业拱手让出了市场,但中企对俄罗斯市场战略定位,同样需要考虑一下。

 

 

在疫情之前,长城在俄罗斯图拉、吉利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分别拥有全工艺整车产能。而奇瑞则采取纯进口方式供应俄市场,其实奇瑞曾经授权过俄一家私营厂生产,但两者因某种原因终止合作。

 

大多数中企,都采取类似奇瑞的做法,就是对俄罗斯市场环境、工商管理、汇率风险、供应链企业跟进情况不放心。

 

2022年一年内,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就新增了487家销售门店,总量超过一千家,占俄罗斯全行业三分之一。

 

西方跨国企业让出的地盘,看上去中企毫不客气地占领了。

 

当前俄罗斯市场上的车型,与中国类似产品相比,价格要贵70%-130%不等。除了两个特别市(莫斯科、圣彼得堡),其主流消费需求,仍然是购买A0级及以下轿车代步(俄消费者收入与其人均GDP排位不相符)。

 

而奇瑞、吉利、哈弗,重点都放在SUV上。虽然是以紧凑型走量为主,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有点贵。

 

 

需要指出,中国车的市场份额没有超过俄系(且不论俄系的产品是否贴牌),但其利润超过任何对手。中国车企以不到40%的占有率,拿到了60%以上的利润。哈弗、吉利和长安等中国品牌,都分别上涨了11%到36%的价格。和国内价格战厮杀的情况,刚好相反。

 

有没有中间道路

 

从渠道角度看,中国车企进取心十足,但重资产(产能)这一块,还是相对谨慎的。

 

一方面,是俄罗斯设厂辐射周边的想法,彻底没戏了(除了白俄市场);另一方面,是已经有了那么多失败的商务案例,覆辙在前。令人信心不足的是,这些项目失败,很多时候并非单纯的商业原因。

 

疫情前,据说俄罗斯营商环境排名大幅上升,但这个排名是欧洲某咨询公司给定的。这和市场实际的观察不符。问题是,市场个案观察,无法代表整体情况。所以,中企恐怕仍然比较纠结。何况,2022年2月后,俄罗斯被这个榜单直接除名了。

 

我们讲一个例子,2022年底,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访华,宣布向中资资本开放远东696万平方公里经济特区(基本上就是远东联邦管区全部),但中方反响并不积极。且不说“经济特区”这玩意只有中国人玩得好,就是资本开放这一块,国内民间舆论也是不看好的居多。

 

作为商业投资方,很少去考虑历史恩怨、政治情绪等。但很多时候,这些商业以外的因素又无法回避。

 

 

如果中企不愿意设置重资产,除了整车贸易这一种方式,还能找到一条中间道路,那就是授权贴牌生产。

 

俄罗斯共青厂的“莫斯科人”牌小汽车,多年来已经处于边缘化地位。战争一来,反而反向发育一波,其计划一口气推出5款车型,包含一款轿车和四款SUV。卡玛兹发动机厂,则向共青厂提供关键零配件,用于组装生产。而这些零配件来自“友好国家”。

 

这些已经展示的车型,和江淮旗下的嘉悦X4、X7、思皓X6、A5、凯翼E5(电动)非常相似。目前首款轿车已经上市。

 

因此可以推断,江淮为之提供了车型授权、技术资料和零配件供应保证。其中三大件的性能,达到了中国市场相应产品的主流水平。俄罗斯汽车生产没有停摆,中企对其整条汽车产业链的输血,是重要原因。

 

这不是车企一对一合作能够覆盖的,而是产业规模的输出。

 

到了2022年11月,中国零部件大批导入,拉达的产量恢复到俄乌战争开打之前,这回带气囊和ABS的车又回来了。不光是共青厂,伏尔加正在寻求引入中国车型,目前双方还在谈判。

 

 

同样据AEB预测,2023年俄罗斯市场将迎来13%的增长,达到77万辆的级别,基本上算是弱反弹。这一年,仍将有五六个品牌彻底终结在俄的存在——2022年喊着要走但没走成的那几个。

 

因此,2023年,基本上是俄市场重整供应关系的一年。2024年,将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如果届时显露出结束战争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会迎来爆发式增长,甚至重回百万级销量市场。

 

中企供应链的上游固然还在国内,但对俄零部件供应通道已经打开,整车合作也在扩张。虽然跨国公司甩卖股权的时候,大多预埋了6年优先回购的条款,但只要市场稳定下来,不出3年,市场就被中企占完了。

 

3年的时间,整车产能可能来不及搞起来(俄罗斯基建速度和中国不是一回事),但供应链和车型授权将遍地开花。西方跨国企业再想夺回来,希望不大。一个创新力不足的市场,汽车消费的惯性很难打破,除非出现2022年2月21日这种级别的大事件。【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