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美国“封杀”中国汽车,贸易战又开始了?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4-03-02 08:20:19

 

中美汽车产业的竞争,正蜕变成一场政治博弈。

 

文 /《汽车人》黄耀鹏

 

《汽车人》多次预警的汽车贸易战阴霾,看上去已经逐渐成形。今年就发生汽车贸易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可能。

 

北京时间3月1日早上,白宫网站发布了一则声明。美国总统拜登在声明中宣称,中国汽车“可能会”充斥美国市场,“给我们的国家安全带来风险”。他还宣布,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加以应对。

 

 

这两年,不管是对华还是对俄,美国官方陷入了语言贫瘠状态,原因就是狠词儿大词儿反复使用造成的舆论脱敏,什么史无前例的、摧毁一切的、狂风暴雨的、自由世界的愤怒等等不一而足。

 

白宫声明一如既往的神奇之处在于:一面承认中国车充斥美国市场,并非现实;另一面则声称要对这个假想目标猛烈开火。自娱和互娱精神,并非只盘桓在选举季,而成为对华政策的常态。

 

现在终于轮到汽车产业界来挨刀了。因为对方不断嘴炮就寄望其这次也放空炮,不是理性的态度。

 

欧美对华竞争策略不同

 

中国汽车拿了出口冠军,引发了欧美作为竞争者越来越大的战略焦虑,两者都希望找到一抓就灵的政策,来遏制中国的战略进攻。

 

至少在全球汽车贸易产业当前状态下,中国是进攻的那一方,而欧美则是防守方。在中国、在欧美、在第三方市场,后者都是防御姿态。

 

 

欧盟和美国应对的方式不同。

 

欧盟期望用流程化的贸易救济和高举道德大旗的非关税壁垒来充当防浪墙。欧盟不希望贸易投资问题用政治化的方式处理,这是与美国最大的区别。

 

贸易救济就是“双反”为代表的临时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包括但不限于环保、碳中和、劳工政策、动物权利等。后者包含着几乎不加掩饰的道德说教和自认高等文明的种族主义。其逻辑根基是:中国利用了不公平的手段(政府补贴、不尊重劳工权利、坚持高碳排、砍伐森林、无视动物权利等),才取得竞争优势。

 

现在,碳中和这个维度,欧盟已经开始声称生存权高于环保义务。但欧盟有个好处,一个议题破功,丝毫不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这些做法相对而言比较“柔性”,限制在经济议题内部,避免了和中国彻底撕破脸,走向战略对抗的悬崖边缘。

 

 

美国则不同。美国也会使用这些做法,以奥巴马执政末期为界限,民主党更愿意像欧盟那样行事,而共和党则更愿意诉诸政治手段。但是,特朗普打破了这一循环,直接打全方位的贸易战。拜登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一系列针对性更强的制裁手段。

 

美国已经应用的防御组合

 

无论贸易战还是五花八门的制裁,都造成了中国的困境和财富流失,但美国利益同样受损。

 

制裁没停过,无论杀敌1000自损800,或者自损1000杀敌800,都有成本。美国已经优先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制裁手段,而迄今不用的手段,要么成本太高(譬如将中国踢出SWIFT、冻结中国在美财产),要么收益太少(比如制裁玩具、圣诞树之类)。

 

汽车贸易卡在当中,算是常规制裁武器当中的大当量弹头,似乎挺合适。

 

 

如果拜登的威胁不是空洞的,那么标志着美国重要的策略转变。

 

以前,美国对于中国汽车市场,采取上游限制的做法,即阻止其获得芯片、工具软件和算力基础的设计、制造、使用能力。

 

对于美国市场,则分为两个环节:供应链上游方面,美国在IRA(削减通胀法案)框架下拟定的FEOC(敏感外国实体)规则,试图加速排除中企对新能源供应链渗透;而整车环节,一直以来都采取更直接粗暴的排斥方法,不将中国乘用车产品纳入进口审批流程,该流程受《进口车辆安全合规法案》约束。

 

门都进不去,就谈不上其后的准入管理(安全和环保)。如果中企在美投资设厂,则需要得到CFIUS(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批。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中国乘用车企业试图走这个流程。合资业务同样在禁止之列,拒绝态度之明显,相关方都认为没有启动流程的必要。

 

胁迫墨西哥配合的可能

 

既然有这么多环环相扣的关税墙、非关税壁垒、行政审批障碍和补贴歧视,美国还能拿出什么样的措施,足堪“前所未有”呢?

 

一个可能是从区域联盟上想办法,最方便的,莫过于在USMCA(美加墨三国协议)的框架下,胁迫墨西哥以更大的力度排除中国车,否则将重新审定墨西哥与美国的汽车产业链联系。

 

 

当然,彻底排除是做不到了,为时过晚。中企在墨西哥已经搭建了贸易和投资体系,正处于供应链和整车产能引入的阶段。这些投资活动,都得到墨西哥政府的批准。

 

美国即便施加更大的压力,也很难迫使墨西哥否决已经批准的投资协议。如果在此后的审批纳入美国利益的考量,墨西哥同样要冒着和中国关系出问题的代价。

 

墨西哥固然依靠USMCA融入了北美经济圈,但墨西哥与美国力量相差太过悬殊,出于基本的平衡考虑,它不会轻易毁掉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否则将被美国任意拿捏。只要中国是个备选项,美国就只能给墨西哥甜头为主,大棒藏在身后。

 

美国这么做的后果,就是给中企投资墨西哥(无论轻重资产),带来不确定性。

 

与欧盟协调策略的可能

 

美国更大力度的举措,是与欧盟形成“一致行动”,即要求欧盟将对华汽车产业政策变得更强硬,更“美国化”。

 

鉴于欧盟企业拥有更多对华汽车产业投入、更大市场,以及更深入广泛的商业利益,完全追随美国,可能不符合欧盟利益。但是欧盟也做过不符合自己当前利益的很多决定,比如在俄乌战争当中的一些政策。

 

2月28日,由于德国、意大利等13国弃权,瑞典反对,让欧盟酝酿了两年多的“供应链法案”(正式名称《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未能通过。

 

 

法案纠察内容和手法仍是“欧式”的,即如果欧盟供应链企业存在所谓“强迫劳动、雇佣童工或破坏环境”等情况,将对其处以罚款。3年后还将执法范围扩大到1.5亿欧盟营业额的非欧盟公司。

 

不过目标看上去更像欧版IRA,即排除中印等国的供应链企业。最坏的情况,虽然欧盟企业没有违反任何尽调义务,但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可能需要从有关国家撤离,或者剥离来自该国的供应链节点。如果通过,只会便宜了美国企业,而增加欧盟企业的潜在成本。

 

法案表决之前,德国牵头表示不会支持,很多国家私下里也表达了担心,最后出面否决的则是瑞典。这些表现可能说明法案背后隐藏着他们得罪不起的势力。

 

中国有舆论猜测,该法案很像是“美国白手套”在欧盟行政议题上留下的操作痕迹。当然,类似猜测不会有证据。

 

至少欧盟内的一部分势力,试图与美国“对表”。这样一来,美国与欧盟协调对华汽车产业政策,就有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美国自己也要“上强度”

 

根据民主党的传统风格,与盟友结成共识、协调行动,属于常规操作。因此,也并不完全符合白宫想“整个大活儿”的意图。

 

有什么样的手段称得上一次完美的战略突袭呢?仍要从遏制中国未来的汽车进口着眼。

 

中国既然在智能化车机应用、智能驾驶等方面领先,不妨就宣布车机和智能驾驶增加软件审查环节。如果软件知识产权和审查义务相悖怎么办?当然是“国家安全”优先。如果中企不愿交出源代码,那正好落入美国不安全的指控。

 

 

事实上,华为当初为了保住美国市场准入资格,一度同意美国监管部门委托审查通信设备的有关代码,这本来是暴露放弃软件知识产权细节,换取信任的做法,但美国根本没接茬。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美国不仅要从本土赶走华为,还要亲手扼杀华为。

 

所以,美国出题、中企做题这种事,不用对题目本身太过认真,因为审核标准在美国官方手里捏着。美国监管决心给“不及格”,是很方便操作的。

 

因此,所谓代码走查,只是举个例子。美国可以审查应用代码、数据存储、云服务租用协议、传感器数据算法,甚至直接封掉激光雷达等硬件。总之,围绕产品设置准入障碍,处处信手拈来。

 

以上所有措施都可以组合实施,美国以“国家安全”之名,不但能彻底封杀中国智能化车型进入美国的可能,还对全球第三方市场,大声讨论中国产品“不安全”、存在“泄密隐患”,诋毁中国产品的声誉。

 

如果走到这一步,说明美国已经评估到,汽车供应链上游的一揽子制裁,没有达到目的。在系统集成(整车)阶段施加压力,就成为必然。中美汽车产业的竞争,正蜕变成一场政治博弈。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