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9期

冯武堂:创业者的技术范儿

作者:
张敏
时间:
2014-12-22 16:00:41

把幕后的技术人员推向前台,汽车企业里这么做的不多。即使是冠以“研发参观”或者“技术交流”名头的活动,往往也不过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而已。所以当奇瑞的“技术梦之队”正经八百地坐在记者面前,几个小时聊奇瑞的技术和研发,便特别让人好奇而且惊讶了。

冯武堂有个让人过耳难忘的名字,作为奇瑞动力总成事业部总经理的他,从1996年来到芜湖,到今天17年没有再离开过这里。他参与了“技术奇瑞”由小变大的艰辛创业,也见证了奇瑞盛极而乱的那段历史。极少接受采访的他,这一次与《汽车人》对话几个小时,谈现在谈历史,谈产品也谈技术。

话实情真,不说套话,是冯武堂留给《汽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这是一个标准的技术人,17年的过往,让他的身上浸透了奇瑞的“工程师文化”。和他谈话,谈的是技术,但又不只是技术。因为,中国汽车缺乏传承,技术都是无源之水。从零而起的中国汽车,每一个技术人的内核,都是一颗充溢着梦想的心。

“井冈山干部”

17年前,奇瑞汽车还不叫奇瑞,而叫安徽汽车零部件公司。彼时,只有三十五六岁的冯武堂,只身南下,筹备建设奇瑞的发动机项目。在此之前,他在一汽已经有了十几年发动机领域的经验,算得上是当时国内发动机领域里的专家。

一晃,17年已经过去。命运的编排,已经把冯武堂和奇瑞仅仅捆绑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诚老将,贵为事业部总经理的他,至今却用着一间与他身份极不相符的、普通到甚至有些简陋的办公室。

难道堂堂奇瑞给老总就安排这样的办公环境?对于这样的疑问,冯武堂自己却显得毫不在意。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办公室之于他的用途,其实并不算大。而在奇瑞这个尹同跃一手打造的汽车乌托邦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共产和无产。

“奇瑞要求我们所有的老总都要靠近一线。我从1996年到奇瑞,几乎一直是在一线,非常近距离地指导第一线的工作。我们奇瑞公司除了少量几个副总以外,大部分都在一线。比如说做采购的采购部,他们就在那里上班。虽然每个副总都负责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他都会靠近最主要的部门办公。”

让一位老总整天跑现场?这在中国车业中恐怕也是颇为少有的情况。在传统印象中,搞技术研发的人员,应该是整天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忙活的一帮极客(Geek)。他们只追求自己的技术突破,对市场和最终的产品并不太过关心。

但,这是奇瑞。经历了十几年发展后的奇瑞,已经懂得如何将技术和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关联,在上游环节就已经全面地渗透和掌控了。

“我们离一线近一点,对质量和生产工人的了解就多一点。奇瑞的战线拉的比较长,产品也比较多,所以对现场控制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接近于市场。”

30几岁跑现场不算难事,但年近50仍然坚持跑现场,就有些让人肃然起敬了。安于舒适的人便做不到这一点,心存比较心的人也不会愿意这样做。十几年如一日的背后,不仅仅需要一颗责任心,更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支撑和维系。

谈及对奇瑞的感情,冯武堂笑言自己是“井冈山干部”。“因为我们是在创业的时候就来了,后加盟的是老八路,是延安干部。”

因为是“井冈山干部”,所以在奇瑞苦一点,冯武堂也没有怨言。因为是“井冈山干部”,面对外界的诱惑,冯武堂也没有动心。当汽车企业的老总,每四五年一调动,如走马灯似的轮转时,冯武堂安于芜湖的一隅,全情投入地实现着他和奇瑞的汽车梦。

亲历者的坚持

“我们芜湖一直有一个汽车梦。60年代,当时国家为二汽选址的时候就考虑过芜湖,因为芜湖的交通比较方便。后来国家考虑到战备问题,所以把这个汽车厂放到了十堰。但是芜湖人的汽车梦一直在做。”

谈中国汽车,就不能不提中国人的汽车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汽车梦,这个梦最终落实在每个品牌,每一个人身上。而奇瑞,就是安徽的汽车梦。

早在1995年,安徽就希望能够做出一个代表性比较强的工业企业。这对于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在整个发展上,有着很重大的战略意义。当时奇瑞一直在和一家大型国企谈合作,但是这家国企希望奇瑞只做发动机,而芜湖希望做的是整车。不同的理念,导致这个合作最终不了了之。之后,真正的奇瑞汽车开始了起步之路。

“当时真的比较辛苦,我们过来以后真的是什么都没有,连办公室都没有,只有一片荒地,要在这里建立汽车厂真的很不容易。”

回忆这段过去,冯武堂用了好几个“真的”加强语气。可以想见,当时在一片荒地上建起的奇瑞汽车,曾经走过一段多么艰辛的历程。

最一开始,奇瑞就上马了投资高达8000万欧元的发动机项目。这也就是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立下生死状——“干不好,跳长江”的创业故事。

作为第一批奇瑞人,冯武堂也是当时这段传奇的亲历者之一。“1996年我也参与了发动机合同的签订,然后就是验收设备,准备做规划。当时甚至都没人见过发动机设备,这怎么做大规模的生产?”

“我们是两眼一抹黑,这边是一个荒草地,要建一个发动机厂,那是需要几百人、几千人给你技术支持的,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对我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困难,一个人从一个大企业辞职到这里,对我个人来说,我的心里想的这就是背水一战了!”

这些二手线如果调不好就是一堆废铁,如果调好了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何把这些重金买回来的大家伙玩儿转,设备调试好?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国内这样的失败例子并不鲜见,像武钢、首钢都花了很多钱引进过这些生产线,但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当时奇瑞根本没有懂这个东西的技术人才。我们一边抓紧培训一边心里想,我们一定要成功!这些老外要执行这个合同,但是合同执行完了之后他们肯定还是要走的,之后怎么办呢?”

情急之下,冯武堂想到了从一汽、东风等大车企招成熟的技术人才。但是当时像一汽这样的大厂,待遇条件远比刚刚起步的奇瑞好很多,在一汽的骨干又怎么会愿意来这里呢。就这样,冯武堂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找那些已经从一汽退休的老师傅来!

“一汽真的是人才济济,我们当时一个一个的找了30多位老师傅到我们奇瑞来。我们当然对他们也是非常的照顾,对他们的生活待遇也很高,各种安排都有,特别是在尊重上,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但是,真正能够吸引这些老师傅不远千里赶到芜湖来的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所做的这件事情、这份事业。

“我们是革命性的,是完全创新的。他们干了一辈子的发动机,但是真正的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是没有的,现在让他们来主持研发发动机,这个是真正让他们激动的一件事。”

因为有了这批老专家老师傅的助拳,奇瑞启动了自己的汽车事业。同时,在这种名师带徒的模式下,奇瑞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继承性和传承性。前文所述,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上是没有传承的,但是在当年,在奇瑞,这种传承已经悄然起步。

而这样的一份在技术层面的坚持和延续,也逐渐为奇瑞打造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独有的竞争力。这份以技术为生命,以人为载体的发展模式,和那些依靠引进和模仿的中国车企截然不同,且难以模仿复制。

正向与奇瑞未来

随着奇瑞艾瑞泽7的上市,“正向研发”也被奇瑞不断提及。但是正向也好,逆向也罢,在以市场定胜败的今天,正向真正的意义又在哪里?而奇瑞耗尽心血所得来的正向研发成果,又是否真的能为奇瑞将来的发展带来实在的收益?相信,这是所有人对奇瑞最大的疑问。

“抄袭别人的产品当然是非常短平快的,在某一个时期是捷径。但是如果想参与世界竞争,那么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奇瑞想做一个百年老店,正向研发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在清楚了过去近20年奇瑞一路坎坷走过来的这条发展之路,对于他们坚定的选择正向研发模式,便不会再觉得有那么多不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讲,正向研发对于奇瑞人来说,这不仅仅关乎着市场,更关乎自己的灵魂。

从2001年开始,奇瑞就开始探索这条难行之路。

“2001年的时候,我们就下决心进行正向研发的尝试。当时我们开始做了一个小排量发动机,但是那会儿没有太多的设计理念和规范,就是靠的过去一些经验,大家可能奇怪,奇瑞能有什么经验呢?”

这一话题又引回到上文所述的技术传承问题。当彼时中国车企普遍尚不具备什么研发经验的时候,奇瑞依靠老专家的协助,已经有了一些微薄基础。所以,从今天回头去看,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正向研发”不是一句口号,真正的“正向研发”需要人才和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从2001年的小试身手,到2005年的大规模发展,奇瑞的“正向研发”道路已经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但是,也就是在那几年尝到发展甜头的奇瑞,出现了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盛极而乱”的毛病。

混乱的产品序列,缺少章法的市场营销,一度让奇瑞头上的自主光环暗淡无光。痛定思痛后的奇瑞,回归一个主体。从外界来看,这是一次战略的调整,产品线的再梳理。但对内,这一次的奇瑞整合,从一套从外到内,从产品到技术研发的全面反省与沉淀。

“为什么你的硬件和流程没有让奇瑞爆发出自己的生命力呢?你有技术但是转化不成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不能让顾客接受,那你这个东西就是白搭!”

尖锐的自省往往才能切入问题的本质。对于负责技术研发的冯武堂来说,过去几年奇瑞市场的失利,也让他感到痛苦和清醒。

“我们工程师最愿意做的是线路最好,油耗最低,但成本最高,所以在国内往往找不到合作商。现在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样把产品定位好,在产品的规划、研发,到最后的生产、制造、到营销,整个链条的体系上要所差距。”

有了这样的反思,奇瑞内部的整个流程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冯武堂每周都会参加整车的研发会,去了解整车在动力总成上的需求。“动力总成最终是为整车服务的,单独再强也没有用,你也不是专门卖动力总成的,所以最终还是要通过整车来实现价值。”

如今,这些努力最终变成了艾瑞泽7,这样一款从各个方面都可看到奇瑞诚意的产品登上舞台。尽管外界对这款产品仍多持观望态度,但通过和冯武堂的对话,确实让人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款对得起奇瑞人良心,担当得起奇瑞之魂的好车。

结束了与《汽车人》的对话,冯武堂还要回到一线现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回味刚刚的交谈,让人在感慨之余更多了一份信心。因为,无论外界有多少质疑声,只要奇瑞、中国自主品牌还有像冯武堂这样的“井冈山干部”在,就一定会发展壮大起来!

(作者/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