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9期

还原北汽的历史性一刻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0:57

‍

我在汽车工业干了一辈子,一直在基层工作,17岁参军,当时学的就是汽车。20岁来到北汽,刚开始是干摩托车,后来开始做汽车附件。参与了212汽车开发,参加了创建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在北京吉普工作15年,65岁退休,今年已经80岁了。退休已经15年。

这15年中,国家变化比较大,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快,我的认识可能比较陈旧,也可能过时了,但我还是想把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简要的谈一下。

我很高兴的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产销量跃居世界之首,特别是北京汽车在徐和谊董事长的领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去年的产量达到了170万辆,今年要超过200万辆。北汽集团已经跨入了世界五百强,居366位,真是大快人心!我做梦也未曾想到过这样的发展,世界上公认,中国是汽车产销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来讲,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基、是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中国制造的自主品牌将立于不败之地,国家才能够强盛,这是我对自主品牌的概念。

我相信再过几年,中国必然会跨入世界汽车强国的行列和欧美日并驾齐驱。

北京吉普第一次国产化(切诺基)走过的8年多,曾经有很大的困难,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做自主品牌有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全国汽车产量已达到2000多万辆。当年我们搞合资的时候,中国汽车总共才24万辆,全国才这么一点汽车。现在看起来似乎可笑,在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过的。

所以我想说,现在的发展确实是很喜人的,但还是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我就从历史讲起,希望能给现在的汽车人一些参考。

3年还是10

1983年5月5日,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签约创立。创建北京吉普之前,我曾是北汽的行政一把手,合资以后,我被任命为副总经理,是中方的一把手。

1983年6月1日,经贸部批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84年1月15日开业。这期间有半年的筹备期,双方派人来建立机构、建立工作制度,配备人员,还有各种培训等等。

正式开业之后,所有的焦点都落在的一件事情上:“国产化”。北京吉普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生产具有当代水平的整车?这是全国上下都在瞩目的问题。

于是,1985年2月6号,北京吉普当时开了第四次董事会(当时的董事人数按照股比分配,中方的股份是68.65%,有7人参加董事会,美方是31.35%,因此派4人参加),董事会全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决定吉普公司要引进切诺基。关于如何引进、产量多少、装备水平,投资数目,都列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计划。

董事会开完以后,有三位领导分别接见了美国代表团,包括当时的外经贸部的副部长陈飞、北京市市长陈希同,还有就是中汽集团的董事长饶斌。3个人与美国代表团的会见,我都在场。三位领导的共同议题有两点,一是支持引进切诺基,二是对国产化提出要求和希望。

在三位领导的指示中,饶斌同志说得最具体:

“30年前,我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时候,1953年建设,1957年投产,用了3年时间百分之百实现了国产化。3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水平也提高了、见识也广了、脑袋也聪明了,我觉得用3年时间进行国产化足够了。”

由此,饶斌同志在接见外宾的时候,明确提出希望3年能国产化,当时美方的总经理表示接受他的意见,认为可以按他的意见做3年国产化的计划。

后来,美国派了一个专家组考察国产化的条件。在外协件专家和董事在全国考察一圈之后,发现中国当时的水平跟AMC(美国汽车公司)相比差距简直太大了,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必须另起炉灶、重新建设。

专家组的考察结果是,国产化,至少需要10年。

饶斌同志所提的3年要求,和外国专家组所做的10年预估,究竟谁说的对呢?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3年与10年这个时间上的矛盾之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矛盾就是——没钱。完全靠企业自己的积累,没有外界的援助,真的很难。

最终,经过我们公司内部的讨论,认为确实如外国专家所言,3年国产是不现实的。但由于我们和AMC的差距让美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偏见,10年也未免不太客观。

当时我们并不追求100%的国产化率,允许少量零件在国际市场上采购,海关规定只要达到80%就算达标。经过严谨的分析,我们觉得每年增加12%的国产化率是比较客观的,因此确定了国产化需要7年来实现。

引进与自行开发相结合

我在北京吉普公司中有7年曾分管国产化工作,公司内总经理主抓大局,产品、质量、采购部具体配合。选点要考核打分,经严格审批后才能定为供应厂家。国产化的最后批准权在对方公司,还有一套相应的管理部门,批准后确定删除进口件的有效点。

我之所以一再强调零部件的重要性,就是因为我在解决切诺基国产化问题时,亲眼看到了国内外零部件的差异。

80%的国产化率,并不是短期之内实现的,是从大到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小岛每一个螺丝、每一个垫圈开始,200个厂家通过一点一滴的工作,积累7年的结果。

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提供了一个目录,这个目录是整车打散的全部零件明细,包括每个螺丝钉、每个垫圈,如果全部从美国进口的话,一共10580美元。他们把成千上万个零件标出价格,加在一块是10580。我们后期就是根据这个不变数字来计算国产化率的。

我们按照目录上的内容,开始逐项筹备。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所有零部件都需要另起炉灶,毫无可以借用的现有条件。

首先说切诺基的模具,当时中国内地没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做、台湾勉强可以做、日本能够做好。这样一来,现实条件硬逼着我们制造全套外覆盖件用的模具都要到日本去订货,当时就花了大量的外汇。

举个例子,一个前悬挂螺旋弹簧,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零件,弹簧钢条卷出来涂上漆就国产化了,在实践过程中,费尽了周折。

当时,上海的中国弹簧厂是全国做弹簧最著名的厂家,他们专门做汽车弹簧。我们给他发了图纸、技术条件、提出了要求,结果他一看,说这个弹簧做不了,为什么?因为国内没有这种钢材,要这种钢材得到美国去买。我说切诺基这是要国产化,从美国买料的话,一个是很贵,再者也违背了国产化的初衷。在上海市的支持下,我们请专门生产特殊钢材的上钢五厂开始专门为切诺基的弹簧炼钢。

材料成分达到了标准,但冷拉出来,光洁度却不够,疲劳试验过不了关。为了提高表面光洁度,后来只能用磨床磨。

光洁度的问题解决之后,喷漆又出现了问题。达不到盐雾腐蚀的标准,一直找不到合格的漆。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我们最终选用了潜艇专用油漆,当时也只有潜艇专用漆才能满足盐雾测试的标准。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零件,没想到国产化会这么难。但是,值得欣喜的是,解决了一个关键件的问题,就会带动其他车型,所以,虽然道路曲折,结果却是喜人的。

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大部分引进了国外的技术,例如北齿与伯格瓦那合资做变速箱、分动箱,河南豫北液压件厂引进了沙基诺的动力转向技术,北京减震器厂与美国合资做减震器,等等。

砸车的美国专家

没过多久,我们的进度又卡在了做玻璃上。我们把目光瞄准了广东顺德。我们出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他们引进了芬兰的全套的自动化设备和钢化设备(当时的汽车玻璃制造,最有名的国家就是芬兰),专门为切诺基生产汽车玻璃。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下应该不成问题了。

如此生产出来的玻璃和相当漂亮,前风挡玻璃只是在折射光线的角度上有一点点的偏差,但由于已经达到了国际B级水平,我们就决定批准试装几辆车看看。

这边准备装车,我就去美国开会了。刚到美国不久,我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电话那头心急火燎地说:“赵总,家里出大事了!”我忙问怎么了,他说:“美国专家把咱们总装线上的车玻璃都砸了!”

我当时脑袋一蒙,怎么也没想到那么一点儿误差会引起奥林维斯基(美国专家)这么大的反应。这事儿在厂里立刻引起了轰动,生产线上的工人、玻璃厂负责人、北京吉普的各级领导都受到了震动。专家要求100%的合格率、达到A级水平才能装到车上。

玻璃厂认识到主机厂对质量一丝不苟的精神,回去日夜工作,很快生产出了优质产品。我认为专家砸得对。只有砸掉有缺陷的,才能砸出合格品、砸出优等品。

对质量问题的认识,总归要有一个过程。美国专家这一锤,砸碎了我们的“将就”、砸醒了我们对质量的不正确认识。

就这样,在国产化无比艰难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觉得并不重要的问题,也做了极大的改进,在外方的帮助和我们自身的努力下,到第7年,国产化率按原计划达到了80%,非常遗憾的是,当时饶斌同志已经离世,没能亲眼见证那一历史性的时刻。

一个公章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的是,对合资企业而言,国产化最初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回顾北京吉普的国产化过程,难度真的非常大,除了技术方面的困难之外,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审批周期长。

在这一点上,上海做得比较好,朱镕基到上海的时候,就是市长亲自抓车,相比之下,北京是由市经委抓车,级别是不一样的,所以践行的力度也有所不同。

朱镕基来我公司视察工作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老赵,你说说国产化应该是企业行为还是国家问行为?国产化的责任是谁管?”当时的背景是国家正在简政放权、权利下放,很容易把国产化定义为企业行为。我很肯定的回答道:“国产化是国家的行为,为什么?因为立项要国家审批,项目也要国家审批,建设要国家审批,投资也要国家审批。管理部门太多,导致国产化最难办的事是企业无能为力,企业只能选点定点,提供技术支持。”当时的企业真的是没有保障,也没有权利,国产化审批要盖十几个公章,很多企业只能把国产化计划一拖再拖,效率太低。

后来,朱镕基到上海以后,决定成立一个各部门参加的国产化联合办公室,由市长领导,国产化这个“难产儿”,从此就只需要盖一个国产化联合办公室的图章。此后,上海的国产化飞速发展,开始从国外大量引进零部件项目,并以此为基础走上整车国产之路。

在很大程度上,上海的国产化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国产化,因为零部件的特点就是,并不专门为某一款车服务。国外的汽车公司实行全球采购后,零部件厂商都在向全国配套,为全国的很多企业服务。由此,国内也借鉴了这种方式,上海引进的零部件北京也可以用,上海汽车空调厂引进美国技术就很成功,为北京的切诺基配套,又快又好。

北京市也成立了一个国产化办公室,但是我们的国产化办公室权威不够,人家上海那儿有一个朱镕基,我们这个办公室的三个人是什么级别呢?主任是市经委的总工程师,副主任是北京汽车公司(局级单位)的总工程师,我也是副主任,我代表工厂。每一个项目的审批必须三个人同意,缺一不可。我们协调得还是不错。但仍然没有上海的力度,也一直没有实现那种“一个公章解决问题”的憧憬。

所以当时我认为,“上海是真干,北京是穷干。”上海为国产化投入了大量资金,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人家的项目都发展得很快,我们北京当时缺钱,就靠滚雪球自己积累,资金不足,但什么都要干——工厂要改造、产品要国产化、开发二代产品、还要求分红。当时我们合资企业最大的难度在哪儿?我们是靠自力更生来生长,但是我们也沾了很多光,沾了上海兄弟厂的光,说老实话,是他们的发展带动了我们的发展。国产化走过的这条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幸而有领导的支持、国家的关心、政策的落实、美国的配合等等,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专家的力量

做自主品牌,眼光要看远,我们不仅要考察清楚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还要知道如何改进。合资颇具“中国特色”,如何把合资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向外方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每次“消化吸收”都只为了研究出一个产品,那么永远也没有自主品牌,你也总是跟在别人的后头走。

我觉得从长远的眼光看,董事长,总经理是决策层和管理层,怎样用人、怎样使用专家、怎样给这些专家创造更好的条件、怎样最大程度地挖掘这些专家们的潜力,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我这样说,不是没有例证的。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二大城市城市圣地亚哥,有这样一个地方——克莱斯勒车型策划中心。中心位于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终年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宜人,26个顶级专家汇集在此,进行着研发、测试的重要工作。

在那里,专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26个专家的想法,谁都不能进行干预,哪怕是董事长。董事长例行半年去一次,去了也不能去指手画脚,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26个专家的手中。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专家们可以把思路全部打开、不被外界的干扰打断。我在参观时看到了他们画的图纸和制作的模型,非常异想天开,甚至天马行空,他们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发明。

这些发明对应的是未来5-10年的新产品雏形,然后在进行分解和开发。对整车和零部件的考核均以科学实验为准。以切诺基为例,从研制到批准,专家们大概做了180多辆实验车,包括各种性能的测试、适应性实验、可靠性实验、碰撞试验等各种各样的试验。

除此之外,技术中心还有很大的一个场地是用来解剖竞争对手的汽车,他们从广告等渠道得知,一些来自欧洲、日本或者美国本土其他公司的车型的最新改进,只要是和克莱斯勒的某一个车型有竞争关系,都在技术中心进行局部拆解。他们会在市场上采购不同级别的车型,几乎每天拆一辆。

在拆解的过程中,如果专家们认为克莱斯勒的某辆车与竞争对手的车型存在差距,就会把参数结果展示给克莱斯勒的工程师,让其做设计改进并超越目标,他们非常欢迎工程师来这里看拆开的样车。“比对手更了解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技术中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博览众长。

参观克莱斯勒技术中心的时候,我已经60岁了(时任北京吉普汽车公司副董事长),当时倍受鼓舞,回去之后我把所看到的一切给讲给了同事们。

说实话,当时非常想在北京吉普建立同样的技术中心,但是不管人力物力,都达不到那样的条件,所以这也算是我一个不小的遗憾。

时至今日,中国已然成为汽车第一产销大国,正在由大变强,很多当时不具备的条件,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在的北汽,能够投入巨资建起了技术中心、在国内外招聘高精尖的技术专家,一定能够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贡献。这是我所期待的,我打心眼儿里认为,让专家放手去做,比给他们规定条条框框,要好得多,这样的做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也唯有如此,中国汽车工业才能拥有自己的独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

发展自主品牌零部件是基础

我国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榜首,各主机厂正在开发自己的自主品牌。这是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但是,主机厂的自制件一般约占30%左右,而70%左右需由零部件厂配套共赢。汽车上很多专利技术在零部件厂,汽车的主要性能也由零部件体现出来,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必须超前发展才能向主机厂提供高水平的产品,必须欧自行研究的开发能力,才能走在主机厂的前面,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纵观全球,著名品牌的汽车厂商,都是逐年改进、不断创新,进而引领潮流。世界上的汽车强国都有一批高水平的零部件厂家,向主机厂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新产品装车。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近期公布的201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名单(根据2012年配套市场业务销售额进行排名),德国博世集团连续三年蝉联榜首,电装和大陆集团则连续三年分列2、3名。美国麦格纳名列第4、江森自控名列第6。百强中日本有29家、美国有27家、德国有22家、韩国有5家供应商入榜。

相比之下,中国仅有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家入榜,排名从2011年度的97名跃升至93名,这与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极不相称,因此,我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发展零部件行业是重中之重。

【采访手记】

约赵老采访的那天,气温37度。辗转找到赵老位于芳星园的住所后,见面第一句话,赵老说:“你辛苦了,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我,快坐下,我给你倒杯水。”

提前一天和赵老确认采访事宜的时候,他就说:“我看天气预报了,明天太热,你来多辛苦,我在家不出门倒是没有事,但是怕你中暑。”

把记者迎进屋后,赵老赶忙关了电扇、打开空调,他说,“实在热了才开空调,平时就用电风扇。”这位曾经深耕于汽车工业的老领导,晚年的生活十分简朴,老式家具、几幅字画和数不清的书籍,简单的三个元素就构成了赵老的居所。

回想起上次见面,赵老和许多汽车业的老前辈们一起参观汽车博物馆和北汽研究院时,全天的行程非常紧凑,光路上坐车就要6个来小时,看80岁的他精神状态非常好,一直喜笑颜开,还以为赵老身体不错。

直到采访当天,赵老说:“我这个人小病没有,都是大病。”

1983年4月13号,赵老突发心梗,在抢救室住了28天才“活过来”。

2008年,赵老罹患癌症,在协和医院进行了胃部切除手术。

“我这个人健康程度很差,但是我的精神比较年轻,脑子没出多大的问题,思路还是清楚的。”如他所言,采访中提起当年汽车业的往事,赵老仍然条理分明、慷慨激昂,眼中闪着光。

这位曾深耕于汽车工业、把毕生的热情无私奉献给汽车业发展的老人,话语中时时流露着两个字: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所有困难迎刃而解、让所有的苦难化作了力量。也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赵老一样持此热爱的老一辈汽车人,从零开始,用一砖一瓦筑起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今天。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