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12期

朱华荣:长安的新起点

作者:
张敏
时间:
2015-12-07 14:10:36

□本刊记者 张敏

尽管执掌长安汽车尚不足一年时间,但朱华荣已为这家高速前进中的中国品牌车企打上清晰的朱氏烙印。

加大技术投入,关注消费者痛点,将竞争放置全球视野中,这是朱华荣不断传递给大众的长安式管理思维。

作为中国品牌的旗帜性企业,长安汽车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今年1-10月,长安汽车销售227.6万辆,同比增长7.3%;长安品牌汽车销售129.3万辆,同比增长10.8%;乘用车方面,长安汽车以累计销售83.9万辆,同比增长30.5%的成绩,位居乘用车品牌(含合资企业)销量排名第六位,同时长安汽车也是惟一一个进入前六的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

“更重要的是,长安品牌乘用车有望首次实现年销售过百万辆。”在接受《汽车人》提问时,朱华荣强调,“100万辆说明,中国品牌只要扎扎实实练好内功,从研发能力、体系提升、服务制造等方面做好工作,是有机会在世界汽车产业立足的。”

这也是他对长安自主发展成功之道的总结。在朱华荣看来,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竞争性的行业,视野不应局限于中国市场,而是要放到全球汽车行业竞争的格局中来看。“长安百万辆意味着我们没有辜负广大车主的信赖与支持。但是只做到国内车企中的一流水准,最终的结局肯定是被淘汰的。”

而37%的长安用户从合资品牌转移过来(北京有80%), 更是证明,作为中国品牌第一家进入百万俱乐部的企业,长安已经不再集中在自主品牌的小圈子里面竞争,而是到了与全球汽车品牌直面竞争的时刻。

对于长安汽车来说,这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挑战。跨越100万辆分水岭,长安汽车开始从几款产品热销过渡到凭借全体系竞争力制胜的阶段。

从量变到质变

在《汽车人》看来,长安自主乘用车的100万辆,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这背后是,长安汽车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围绕产品和服务开展一系列工作,以及围绕此建立的研发、制造体系的构建与人才的支撑。

朱华荣上任之初就曾经承诺,“长安将坚持把每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当中”。这也是长安一直在做的事情。与其他企业不同,长安一直以来不断夯实研发基础建设,投入近20亿打造垫江试验场,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NVH、碰撞测试等),并且早早实现 “五国九地”的研发布局。

而打造体系竞争力,是长安最近一两年重点关注的事情。此前,长安汽车品牌公关部部长杨大勇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强调,自主品牌集中资源推出一两款畅销车型并不艰难,而具有批量车型推出的能力,这就源于体系优势的构建。当整个体系建成,研发技术实现正向能力的时候,批量产生明星产品就会水到渠成。

从长安汽车发展历程看,尽管进入乘用车领域已经跨过10个年头,但真正能够在市场上体现为销量或者消费者普遍认可的时候,也不过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这其中,尤其是随着逸动、CS35、CS75的推出,长安汽车逐渐开始收获研发、体系建设带来的果实。对于今年10月份国家推出的1.6L及以下车型减免购置税政策,他不否认会对车市的产品结构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但总体而言,他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总体上前景是可期的,随着老百姓的收入基础不断改善,今年三四线城市在出现比较快速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不仅仅是在原来想像的低端或者是低价部分,产品的销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实现5%到10%是可期的。

谨慎与乐观的判断背后,长安汽车已经在为未来蓄力。

随着SUV市场占比基本饱和,谁来扛下一个大旗?这不仅是长安汽车也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整个消费结构正在稳步优化。

基于此,长安汽车正在对品牌进行重新梳理。此前,在逸动城市运动北京赛区活动上,杨大勇曾经向《汽车人》透露,长安汽车正在进行品牌调整,进一步淡化商用车品牌。“例如,逐渐缩小长安之星的销量占比,而是转向更具轿车舒适性的多功能车。短期来看,出路就是微创新,也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多功能车,把商用、家用等更综合、更智能的东西融合进去。”

“只要你把产品服务做好,总有一个用户群体会不断选择,而且会跟随这个品牌一路前行。”朱华荣自豪地表示,在长安客户中,不乏有从面包车换到奔奔,甚至换到了睿骋的铁杆粉丝,并且粉丝的群体在不断强化中。

“面对消费者不断的变化,你能不能把握消费者的变化,把握用户群体和品牌不断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个过程,我们非常的谨慎和小心,努力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朱华荣进一步强调。

继续打造体系竞争力,推出更多畅销车型,是长安汽车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大V”的服务经

在广州车展发布会上,长安汽车宣布推出其全新小型SUV——长安CS15,据悉,该车型预计2016年3月份正式上市。伴随CS15的首发亮相,中国好声音学员谭轩辕、李安、关诗敏也相继亮相,并演唱了自己的参赛歌曲,助阵CS15的发布活动,共同响应长安汽车发起的“做最好的自己”青春宣言。亮相发布会上,长安汽车还宣布为心怀梦想的年轻都市力量提供价值百万的“筑梦基金”。

可以说,在打造消费者的共鸣度上,实现技术实力突破的长安已经找准了节奏。不久前,长安汽车举办首届粉丝盛典,长安也由此成为国内又一家清晰定义品牌忠实拥趸的车企。

就朱华荣本人而言,他也是中国汽车行业中最早开通个人实名微博的企业高管之一。现已入选新浪微博名人堂,粉丝超百万,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第一大V。

现在的微博,成为了他倾听消费者真实声音的平台,每一条投诉,每一个问题,都会得到朱华荣的解决批示。作为大汽车集团的掌门人,能够如此近距离地与用户亲密互动,朱华荣应该是惟一的一个。

“消费者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长安汽车的高管理论,甚至可以捅到总裁那里,这些在合资品牌短期内是有困难的,而且有的问题反映上去了合资品牌不能马上解决,但是中国品牌可以。”经常通过微博来倾听消费者需求的朱华荣可谓是现身说法。

为什么说在服务领域,中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区域内机会更大?朱华荣认为,相比国外品牌,中国品牌更理解用户需要。

例如,中国人说话很含蓄,长安做市场研究的时候就会特别的小心,人家说“还可以”可能是很不满意,从这个角度中国品牌会更懂中国人的习惯。目前国内汽车服务领域不够完善,大家经常抱怨有“黑店”或者4S店服务价格太高,长安汽车无论服务态度还是服务措施甚至在消费者沟通上,满意度远远高于合资品牌。

当然,在自主品牌高端化的过程中,品牌影响力的“短板”亟需补齐。这也是长安汽车在今年首度尝试“粉丝大会”的初衷。朱华荣表示:“我们积累了1100多万用户,用户忠诚度如何经营?研发听从用户声音,粉丝群组成专家智囊团。”

“提出客户经营的‘愉悦体验’,就是要客户在每一个环节里面有愉悦感,继而提升长安汽车口碑。”“大V”的服务经,简单而务实。

新能源:仍坚持保守

尽管尚未正式发布“十三五”规划,但长安汽车已经不断向媒体透露“2025远景”。这其中,从销量规划、技术路线到经营理念、愉悦体验一系列的目标、战略,在去年年底已经初步完成。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长安新技术展上,长安汽车进一步宣布2025规划,提出到2016年,长安自主品牌车型将达到15款,在2025年实现168款车型。并且在2020年实现销量44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将达到233万辆。2025年销量达到600万辆,自主品牌340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3月份,长安汽车也发布了新能源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投入180亿,推出34款产品,实现累计40万辆的目标。但从当前销量上看,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在今年10月销量仅为1365辆,2015年累计销量为4127辆。

从整个行业看,很多汽车企业在此次广州车展提出了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目标。吉利汽车宣布,要在2020年让新能源车占到吉利品牌整体销量的90%。北汽新能源则提出,要做中国新能源汽车的NO.1,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社交圈层。

“如果从这样来看,长安汽车新能源就比较保守,但是我们还是坚持我们的保守,我认为这更适合一个国家、企业包括消费者对新的领域不断的探索的规律。”朱华荣坦承。

保守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无论是长安汽车自己投资,还是与合作第三方一起打造新能源,让企业生存下去都是第一要素。从这个角度看,电动车还存在很多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其次,普通消费者购买的成本偏高,政策补贴是否具备可持续性,都存在未知因素。而在基础设施上,未来新能源的爆发,还需要从国家政策到城市配套、企业运营等全方位协作到位。

从当前长安汽车规划的34款产品方向看,包括轿车、SUV和商用车,多以纯电动方向为主。这也与当前市场上投放的纯电动产品趋势一致。但实际上,早在新世纪之初,长安就已经开始了混合动力的技术研发,但因为国家政策导向而半路折戟。

现在推出纯电动产品,一方面与国家政策引导相关,也受部分地方不欢迎混合的插电动力政策影响。当然,从整个行业看,企业准备不足也是事实,毕竟插电式的混合动力的技术难度要复杂很多。

“我们所做的一系列的产品定位符合长安汽车自身能力和水平,我们没有急功近利做豪华品牌或者赚钱很多的领域,而是理性认识到应该把用户群做好,同样在新能源领域和混合动力领域也是一样。”朱华荣强调。

务实已经成为长安汽车的企业特质。从长安汽车发布的数据看,自主品牌已经达到盈利,且盈利持续性保持可期。从市场看,尽管增速放缓,但长安汽车的库存却在下降,经销商满意指数相应提升。

据悉,除了乱投资导致的部分经销商资金链断裂外,80%的长安汽车经销商已经实现盈利。很多经销商在投资第二年已经实现盈利,从这个方面看,无论是制造商还是经销商,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踏实与务实,已经成为成功的第一要素。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杂志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