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3 > 2023年第8期

管制镓锗出口 波及产业链

作者:
时间:
2023-08-11 13:14:22



镓和锗的产量与需求量都不高,但两者的需求是很广泛的。没有这两种元素,大电量、快速补能为主要竞争力的新能源车,无法做出来。

 

文 /《汽车人》孟华

 

7月3日,“对华芯片制裁联盟”(该联盟实际上没有正式名称,日本称其为“美日荷三国合作机制”)终于遭到了中国反击。

 

当天晚上,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对镓和锗两种金属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辞也同样是“未取得许可证不得出口”。只要看惯了美国的出口管制公告,就能理解其中暗含的嘲讽。

 

出口禁令包含金属单质和及其化合物,以及各种制成品形态。即堵住一切有关这两种元素规模出口途径。

 

有人认为是这是针对美国芯片制裁的第二击。“第一击”是限制政府部门和重要商业机构采购美光产品。而美光对此的反应,居然是在西安投资43亿人民币建立封测生产线。

 

这一出口管制的时间点,在6月30日荷兰宣布追加设备出口限制措施之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仑预定7月6日访华之前。

 

后者如果不是巧合,可能也是美国惯用的方式,在磋商之前现造筹码。但不同的是,这些筹码不是用来交易。

 

对于前者,如果只看当前,回应的意味是很浓厚的。

 

荷兰扩张出口管制范围

 

6月30日,“美日荷”在1月份议定的对华芯片制裁联盟,由荷兰实现对华芯片制裁的最后一环。

 

在这之后,措施上即便能够再次加码,也只是小修小补了,因为从EDA、晶圆代工、系列芯片制造设备、光刻材料,整个芯片产业都用来作为对中国战略打压的工具了。

 

荷兰在这一天颁布的出口管制条例,将在9月实施,要求相关企业在出口产品前必须获得许可证。

 

而针对的产品则扩展到45nm及以下的芯片制造设备和技术,包含ALD原子沉积设备、外延生长设备、等离子体沉积设备和浸润式光刻系统,以及用于使用和开发这类设备的技术和软件。

 

管制的制程范围从14nm、28nm,现在到了45nm。这一过程,可能是对华芯片制造能力的评估过程。

 

我们猜测,美国方面意识到,中国目前打造的“非美”(后来修正为国产)芯片生产线,仍然依赖进口的某些IP授权和设备。而日本这边就简单多了,所有制程材料,一封了事,和当初对付韩国的手段如出一辙。

 

原来的芯片全球供应链当中,中国扮演的更多是需求方,自己建立了一些低制程的外围制造、封测。而美国从2022年8月起下决心斩断这一链条,到6月30日基本实现了当初的部署。

 

战略产业博弈图穷匕见

 

美国的目的在于拖慢、延缓中国芯片产业的升级速度,阻止非特定中国需求方拿到高制程芯片(而非像美宣称的军事禁运色彩)。

 

作为下游的汽车产业,当前尚未受到制约(表现为算力芯片采购只遭遇轻微设限)。不过,随着算力要求的升级(包括但不限于本地算力和云、涉及AI训练的大模型需求),必然在某一个时间点触碰到禁运。这种明知前面是死胡同的感受,是相当难受的。

 

而中国此举,则是对全球产业链合作关系的重重一击,而且是从非常上游的原料高度。你做初一,就不要怪别人做十五了。

 

当然,国家产业博弈,虽然发展到现在有点图穷匕见的味道,但毕竟不是爽文。很多网上舆论责怪中方管制来得太迟,认为应该在2019年发起(这一年美国着手对华芯片限制)。还有说应该囊括稀土,甚至还有人要求将锂钴镍都加以出口限制。这是不讲章法地乱抡王八拳。

 

稀有元素的管制,从时机到范围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中国拥有绝对的产能比较优势,很难找到替代物,其他途径获取成本非常高,但又不是完全无能为力,这一点很绝。而且,也非常恰当地利用了俄乌战争的次生效应,这一时机的把握更绝。总之,给对手造成尽量多的麻烦。

 

镓和锗为什么能成筹码

 

镓和锗都不是稀土元素,但产量和需求量都不高,特别是镓。而两者的需求是很广泛的,在雷达、卫星/微波/光通讯、基站、射频器件上,有明显的军事用途。

 

在新能源车上,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氮化镓GaN)应用更为广泛。从车上的主逆变器到各种变压(DC-DC、DC-AC)、变波形器件、BMS,都要用到这两种材料。而大功率充电桩也同样如此。总之,涉及到内部交直流变换、功率器件,氮化镓(GaN)越来越不可忽视。

 

而锗则大量用于反应催化,在氢发动机和燃料电池领域,有更多的应用前景。可以说,新能源车上,稀有金属元素在各种电子电气设备中扮演广泛且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这两种元素,大电量、快速补能为主要竞争力的新能源车,无法做出来。

 

这两者第一生产大国,都是中国(镓类占了全球产量的80%)。第二生产国是俄罗斯,不会出口美国。而对美国而言,好消息是镓的第三生产国是乌克兰,坏消息是都在乌东俄占区(扎布罗热、顿巴斯)。日韩也都有一点镓资源,但两者几乎都没有生产能力。

 

而锗的储量美国最多(占45%),中国占41%,但中国产量占据全球72%。美国的原矿,要送到中国来提炼加工。

 

和锗矿不同,全球没有“镓矿”一说,因为镓是从氧化铝工业的下脚料里提炼的。没有强大的铝工业,单独建一个镓生产线是不现实的。而铝工业的第一大国也是中国(占全球60%)。氧化铝现在全球过剩,新建产能很容易赔本。作为超高电耗产业,日韩因为电力成本太高,都不可能规模化涉足。

 

这就意味着,这类的元素管制不会阻止完全获得,但会极大提升获取成本。顺便说一句,荷兰禁售的EUV和DUV光刻机里面,有极紫外光激光光源,是美国生产的。但这个光源的制造,需要用到氮化镓,希望美国能利用好管制窗口期这一个月疯狂囤货(实际上国企出口已经被禁)。

 

而且,氧化铝本身就是一个长链条产业。需要到印度尼西亚、几内亚买铝土矿(印度尼西亚已经不卖原矿了)。

 

氧化铝工艺需要大量烧碱(氢氧化钠),因此需要自建烧碱产能。而这又意味着要投资氯碱行业,副产品HCI(氯化氢,溶于水就变成盐酸)用来生产PVC(聚氯乙烯)。全程都需要强大的电力和铁路车皮计划、港口支持。因此,国内的铝巨头,中国铝业、魏桥铝业、信发集团、宏桥集团、东方希望,都自建电厂。

 

而所有这些,是全球第一工业国的体系力,很难效仿。中国的工业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3倍、欧美日韩的总和。看到这里,就会知道,任何试图单独建立镓生产的想法,都是痴人说梦。

 

这就要谈到时机问题了。如果俄乌没打起来,中国禁运镓和锗的筹码就不够看,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可以提供(能否满足数量要求另说)。现在两者都没戏了。

 

有人认为,如果美国牵头,不计成本,加上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执行力(并没有),用5年时间,在已有氧化铝产线基础上,附加建立镓生产线,再过一两年,就有批量生产能力了。而锗,从锗精矿、四氧化锗、二氧化锗、高纯锗、锗单晶一路建立产业链,恐怕也得10年计,前提是有人手把手教。

 

其实,按照美国去工业化的现状,不考虑盈利,20年能建起来算快的。但建起来之前,中国来一波放松管制,低价倾销。美国是加税呢,还是和中国打价格战?建起来的一整套镓和锗产业还能给予长期补贴吗?而20年的时间,中美博弈早就出结果了。

 

事实上,这些小产业不会在美国或G7其他国家起步,连想法都不会有。

 

新能源车的上游角色

 

这一轮互相禁运/制裁,本质上是中美产业对抗。美国及其盟友的武器,是某一种工业品的深化加工体系;而中国的武器则是全工业化的基础生产体系。双方都在打自己的牌。

 

从工业产业角度看,美国的王牌基本出尽了,中国只是小试一把。而且,围绕元素周期表做文章(比如重稀土),都只能算开胃菜,中间工业品和基于低能源成本的海量成品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王牌。

 

迄今,中国生产了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吊打全球,就是这种能力的小小体现。整车出口虽然拿了前5个月第一,但占据整个出口盘子不到4%,就算一时不济,也对全局影响不大。

 

而韩国今年全靠船舶和汽车出口增长撑住格局,但6月份出口仍然是同比下降6%,之所以收获去年2月以来的首个顺差月,是因为进口降得更多(11.7%)。广义口径计算,韩国对汽车出口的依赖达到10%。有意思的是,氢氧化锂和电池就占了对华逆差的25%。

 

从去年开始,除了整车贸易,汽车产业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就是中国逐渐更多扮欧美日韩的上游供应商角色。这是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发育以来的新趋势。

 

而中国的“上游”角色其实是非常宽泛的,从粗炼原料到金属制成品,从电池组件到电池产能,最近还逐渐掺杂了技术转移授权的成分。上游制裁下游,如果不考虑商业利益,有天然的优势。

 

当前,中国选择了两个小品类进行管制,而非像美国那样对芯片整条链都禁运,相对要克制得多。这其中既有后手警告的意思,也释放可谈的信号。问题在于,对方不想交易妥协(或者签了协议不算数),那就可能导致新一轮互相制裁。尽管不符合各方利益,但囚徒博弈是近期最可能的走势。

 

那样的话,无论从全球贸易的大框架,还是新能源产业链的天然合作关系,都面临更彻底的破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