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5期

江淮 “扩张”有道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7:30

在今天,你要问江淮是稳健式发展还是激进式跨越?恐怕已经不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了。

不过在早几年,提到江淮,人们还不会把“激进”、“扩张”这样的字眼与之联系在一起。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间,江淮也进行过多次小规模的兼并,但多囿于本省之内,原董事长左延安稳健的作风,也为这家地方国有车企打下了同样的标签。

从做客车底盘转向整车,到上马轻卡重卡,再到转向做乘用车、新能源车,时至今日,摊开地图,眼前所见仍旧是再简洁不过的一方版图,静静地卧于中原地区。尽管触角逐年外向延伸,并已然在海外有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但较之于国内其他车企,仍旧显得小心翼翼。如此这般,甚至一度被业内冠以“过于谨慎”的评价,江淮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被称之为内敛式增长。

真正打破“守成”的分水岭或许就在2010年。时年,江淮宣布多项大手笔“走出去”合资合作,这其中既包括与正道天价投资合作的折戟,也涵盖与北美巨头纳威司达、卡特彼勒“平等联姻”的成功。

也是在这一年年末,江淮汽车200万辆下线暨发布“十二五”战略,“160万辆销量、1000亿元销售收入”的目标,让人们见识到了这一以商用车起家的地方国企的胃口。

胃口大吗?其实不然。纵观江淮一贯的原则,并不倾情于激进式扩张。而联系到这几年来一直徘徊在国内车企头顶的兼并重组疑云,并不难理解江淮的突然“转性”,不外乎是增重筹码。

从近几年间“出省”的试探性布局,也能够看出,江淮并未有失去它的本性,依旧是谨慎扩张。某种程度上说,江淮并没有野心,扩张只是为了独立自主。就此,江淮的扩张或许称之为布局更为合适。

国内:谨慎“扩张”

“轻卡名列全球前三甲,乘用车跻身自主品牌前列,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兴战略,推进国际化进程,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跨越。”江淮的“十二五”规划中,涵盖了其所有产品领域。这一全线产业链条的布局,江淮花了20年时间,说步步为营并不为过。

事实上,从其20年的扩张轨迹来看,不难发现几个特点:第一,以产品线为导向,逐个领域进入;第二,谨慎投资,不搞大手笔;第三,省内扩张。

从1990年求生之战的壮士断腕只做底盘,到1996年接收合肥客车厂进军客车市场,江淮花了6年时间,这在很多人看来太慢了。2000年进入多功能商务车领域,2002年进入重卡领域,2003年收购安凯客车28.12%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再至2007年进入轿车领域,2008年杀入高端轻客领域,虽偶有加速度,也被赞“逆周期投资”的睿智,但也依旧不够“大踏步”。

但业内也都有了解,这样的谨慎有着它独特的历史原因。从濒死的地方国企,到位列全国前八的车企,经历过生死浩劫,懂得每分钱的来之不易,在投资上自然不会糊里糊涂,更不会“大撒把”。

有报道称,在江汽,每个新项目上马,领导团队都认真系统地思考发展规划,精益设计,精益投资,寻求“让每分钱的投资都产生效益,每个技改项目都结出丰硕成果”。

看一下江淮这些年的投资,规模上较之于其他车企都算不上大的,但都极尽所能产生最大化效益。

2001年江淮汽车和现代汽车合作瑞风项目,这一项目的全部建设总投资是5.8亿人民币;2007年江淮轿车项目,18亿元的资金投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当时上市公司的通告看,左延安是采取了与MPV共用生产线的做法,即:改造旧有资源,这比重建生产线的方式要“节省太多”;2008年,江淮高端轻客投资5.92亿元......

业内分析,从引进韩国现代公司客车制造技术,到瑞风商务车制造技术,重型卡车制造技术,汽车空调器等零部件制造技术,再到乘用车六大技术平台的成功搭建,江汽的每个创新项目的成功率达到100%,体现了投资效益最大化。

“在中国同行的发展史上,江淮的投资额度可能是最小的,但速度最快,标准最高,产品热销所迅速收回的市场效益,也促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

相对而言,江淮的地域扩张则多为省内整合,集团旗下所属13家控股公司,大部分都为本省企业。近两年,才在山东青州建立轻卡基地,在江苏建立皮卡整车基地,以试探北上之可能性。

除了北方地区,西部也是包括江淮等中东部车企的弱势板块。当然,弥补短板块非一日之功。而对于财力相对不厚的江淮而言,最务实的解决之道是从服务网络布局下手。对此,江淮提出“深耕东南、北扩西进、立足中原、网络下沉”的十六字方针,先将营销网络进一步向三线四线市场延伸,在西北地区以建店、布点为主,在西南地区则有与川汽合资成立年产10万辆轻卡公司的计划,但目前尚未有下文。

海外:意外收获

相较于在国内的步步为营、艰难博弈,海外市场似乎成为江淮一个“意外的礼物”。

巧合的是,江淮出口的第一单也在1990年。时年,36辆卡车出口玻利维亚,令江淮为之一振,从此开始进军海外。但变革性的突破在2005年及其以后。

2005年江淮单月度出口额突破1000辆,全年出口近7000辆;2006年江淮正式成立海外营销公司,尝试从简单的出口贸易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2007年,其出口总额达18788辆,并形成七大市场,也是在这一年,江淮重卡一次性出口卡塔尔350辆,刷新了中国出口单笔金额纪录;令人意外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江淮乘用车在海外实现了大突破,获得出口叙利亚500辆宾悦和300辆瑞鹰的定单。

时至2011年,在国内市场萎靡不振的形势下,出口飘红再次拯救了同样处于风口浪尖的江淮。同比222.50%的高增长大大领先于行业增速,占国内汽车出口近10%的份额,出口行业排名也由2010年第十位攀升至目前的第三位,2011年取得了轻卡出口继续保持行业第一、乘用车出口增速第一、重卡出口增速迅猛的成绩。

这样的表现为江淮和海外企业合作带来了诸多利好。2009年,江淮和巴西SHC公司签署《独家经销协议》,未来10年内江淮将向巴西市场出口62万辆汽车;2011年巴西已然成为江淮最大的海外市场。

不仅如此,去年11月,江淮与巴西SNS公司(SHC公司全资子公司)签署合资建厂协议,江淮汽车持股20%,SNS公司持股80%。新工厂将拥有包括焊接、涂装、组装三大生产工艺,此外还将建设测试跑道、研究中心以及排放实验室。计划年产量为10万辆,于2014年投产,主要生产售价在5万雷亚尔(2.7万美元)左右的车型。有消息称,首批投产车型或将是江淮汽车正在研发的二代轿车车型。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江淮的海外建厂将对巴西的汽车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巴西经济去年增长强劲,增长率为7.5%,中产阶级的市民人数在过去10年上升了25%,使得巴西对汽车生产商来说是一个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并因此为世界巨头所觊觎。

江淮缘何受到如此青睐?当是产品与服务的双重作用。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最具国际威望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环球版在其显著位置上,刊登名为《中国努力赢得巴西消费者的认可》的文章,重点报道了以江淮汽车为代表的中国产品热销巴西市场,改变了传统的“中国制造”的旧形象。

目前,在“整合全球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江淮海外市场涵盖东南亚、南美、非洲、中东等多地区30多个市场。根据其“十二五”规划,其出口业务将成为企业的新利润支柱,出口销量将达到30万辆,占总销量(乘用车)的20%,其中30%为当地KD工厂生产。

下一步扩张,江淮计划“用5~10年的时间把JAC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业主力厂商”。而如何国内国外两条腿平衡走路,或许不仅仅是江淮自己需要思索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