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5期

中国需要“苹果”吗?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7:38

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公司推出的新ipad,从造型到功能受到诟病。中国人也开始质疑作为“创新”代名词的苹果公司能力。不过,这种质疑多少有些不怀好意,带着葡萄的酸味儿。这可能源于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我们在各种场合被告知创新能力不足。

有人将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僵化,有人归罪于目前的全球分工使中国变得无需思考,更有甚者认为是传统文化惹的祸。但所有的这些说辞,完全是一种将“创新”等同于“发明创造新产品”的认识。既然讨论“创新”这个舶来词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拉丁语词源Novationem的三层基本意思:创造新的东西、更新和改变。

一个能够写出《西游记》、搞出四大发明、让所有东西都山寨化的民族,肯定不缺乏创新力。只是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欧美采用了超越的方式,把任何陈旧的东西都踩在脚下,而东方的包容型文化,则能够吸收所有的新生事物。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除了“创造新的东西”外,在“更新和改变”上表现得相当出色,尤其是擅长完善现有产品设计、细分市场需求、改善物流体系、提高生产流程效率。原因很简单,在全球化分工中,发达国家的母公司一般仅提供构思和设计,精明的商人会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和生产线放置在效率最高的地区,而中国是全球最好的选择。

虽然苹果现在成为硅谷最为成功的公司之一,但美国经济学界对于它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苹果的成功,到底给美国经济做出了多大贡献?最明显的证据是,在整个美国经济回暖缓慢之时,除了让苹果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之外,它不仅没有为本国提供就业岗位,反而将所有的生产流程都外包给了新兴经济体,培养了潜在的对手。

美国经济学家思考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人思考——在中国,一项高投入带有原创性的产品,到底能为多少人带来财富?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制一辆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和踏实做一辆拥有进口发动机但让人乘坐放心的国产车,两者的难度和性价比不言而喻。也许,真正能够培养创新能力的机制,并不表现在国家保护了多少专利或把多少人送上太空,而是能够给中小型企业更多生存空间,给他们充分时间自由竞争,加大对国有企业垄断行为的监管,让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

美国的创新体制也并非包治百病,大学生们盲目崇拜新奇,但很明显,并不是每个立志成为顶尖科技人才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比尔·盖茨。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在接受较低工资的同时,也许更乐于从事改良性的科研工作,以减小失业的风险,而不是不着边际地空谈创新。

其实,无论政府的政策性倾斜还是直接投资,必将使大量资源流向前途并不明朗的高端创新产业。与其为了“创新”而“创新”,不如在最擅长的加工领域做到最好,至少要比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印度、越南、泰国、印尼好,然后再向更多领域拓展,逐步向产业链顶端攀登。也许,中国在成为全球最高效加工厂的同时,并没必要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实验室,这并非是一个同步关系,创新的内涵,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改良的东西。

中国真的需要“苹果”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至少现在是这样。【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