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4期

吕氏风暴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1-04-16 13:14:54

  

车还是那部车,品牌也依然是那个品牌,但在旁观者看来,无论是车或品牌,都与以往有了大不同。从去年年中开始,英菲尼迪在华迸发出的革新与想像力,力度之大、跨度之猛烈,让所有竞争对手都不得不凝神专注。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进化,英菲尼迪进入中国3年,成绩虽可圈可点,但也并非一鸣惊人,可是这样却愈加激发了这个年轻品牌的好胜决心。 

用风暴来形容这场变革并不为过。在这场自上而下的调整中,日产中国进口车部被调整为独立的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从企业架构上提升到地区事业总部的级别,接受英菲尼迪全球管理。更重要的是,主导随后一系列变革的操盘手,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吕征宇,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本土华人。  

如果横向对比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管理结构,你或许更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不同凡响。跨国车企,无论高档车还是量产车,在华最高领导层无一例外都是欧美日面孔,甚至在某些企业内,连中层管理职位都鲜见本土人士。而经过调整后的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不仅业务权重更大,在内核上也变得更加独立和纯粹本土。  

事业部机制的放权以及对本土人才的信任,对英菲尼迪的中国业务中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0年,英菲尼迪在中国销量超过1.1万辆,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过去3年的销售总和。但对吕征宇来说,无论是创纪录的销售规模还是137%的同比增幅,都远不是他所追逐的终点。吕征宇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汽车人》:“用5年时间,英菲尼迪一定要进入国内豪华车一线阵营。”

吹响进攻号角   

变革开始于2010年7月。经过组织结构的调整,英菲尼迪与日产中国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了相对独立的运营机构。从企业结构、人员配属上,英菲尼迪中国都有了独立的空间和更大权重。  

特别是在产品引入上,英菲尼迪中国有了决定性的话语权。吕征宇形象地告诉记者:“我们专门成立了产品规划部,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如果没有产品规划权,那就是像靠天吃饭一样,有雨就有收成,没雨就坐吃山空。”他特别强调:要想成为主流汽车公司,第一步就是产品。  

事实上对大多数在华跨国车企而言,拥有产品规划权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难事。特别是那些单纯依赖进口产品的豪华品牌中,“靠天吃饭”更是进口车企的通状。而对于吕征宇来说,这些已经完全不是问题。“我们的产品规划部门,将参与在中国未来进口什么车,投放什么产品等等。”吕征宇对此颇为自豪,他接着说道:“英菲尼迪是惟一拥有产品规划权的进口品牌。我认为产品无论在哪里设计和制造,都需要适应当地的口味和需求,如果忘记了这点,一味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在任何地方都很难长久。”

引入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再辅之以贴近本土化需求的包装上市,可以被看作是过去半年英菲尼迪给外界带来最显著的变化。去年9月份,全新旗舰车型QX56以及M系列的强势登场,展现出英菲尼迪引入全系列产品阵容的决心;如果不出意外,4月份上海国际赛场内,带有醒目英菲尼迪标识的F1赛车,更是英菲尼迪中国团队的在总部争取的结果。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新品引入或品牌建设,种种努力都发出一个信号:英菲尼迪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脱颖而出的中国人  

“其实变化从去年年初就开始了。”吕征宇解释道。2010年年初,日产总部决定将英菲尼迪在中国进行独立运营,这不仅涉及管理架构的改革,更事关组织人事的变动。而在启动所有后续变革之前的重中之重,是选定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人选。 

而在更早前,在接到猎头公司电话之后,吕征宇也对英菲尼迪有自己的考察。吕征宇曾直接对面试他的英菲尼迪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说:如果你们只是找一个年销售2?3万辆汽车品牌的地区主管,那么吕可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如果总部能够给英菲尼迪中国地区更大的期望和更多的支持,那么他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吕征宇回忆道:“给我一个团队,看我能否在5年内达到一个新高度。如果是那样,我觉得这份工作值得我去付出。”

实际上,在接到英菲尼迪的Offer之前,吕征宇已经是法拉利中国区的销售总监。执掌一个不愁受众的超豪华品牌,他本可以生活得更轻松惬意。之所以加盟英菲尼迪,吕征宇事后自我分析,除了能够满足他做大事业的抱负外,他心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目标。“在跨国公司里,中国人能够成为地区总经理的很少,我觉得特别有挑战性,也特别有成就感。”

从一众候选者中杀出重围,吕征宇并不认为那是幸运。他说:“还是套用那句俗语:机会永远是给那些准备好的人。”

从出生开始,吕征宇就与汽车有了不解之缘。吕征宇从小在十堰(原东风汽车总部)长大,大学时学的正是汽车专业,他甚至向记者透露,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正是美国传奇汽车人李·艾柯卡传。而吕征宇个人邮箱的用户名,也是Car Guy(汽车人)。可以说从出生到成长,汽车融汇了吕征宇的点点滴滴。而在此后10余年里,他的主要职业轨迹都在跨国车企上,曾在福特、通用、法拉利等公司工作过,曾经负责过商用车,也经历了长安福特的筹建,其间还曾在澳大利亚工作过,担任福特澳大利亚全国服务经理。直到加盟英菲尼迪之前,吕征宇的职务是法拉利中国销售总监。正是拥有丰富的跨国、合资车企实战经验,以及对中国市场深入肌理的了解,最终让他脱颖而出。  

英菲尼迪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在后来分析吕征宇的特点时总结,吕英文流利,长期在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工作,能够很好地融合多元文化;同时他又是中国本地培养并成长,对本地消费文化和诉求有深入了解。同时,日产汽车主管英菲尼迪全球的安迪·帕默对吕征宇更是不惜溢美之词,称赞他有着丰富的豪华品牌车管理和销售经验,相信他所领导的中国团队将很好地发展英菲尼迪的中国业务。  

种种赞誉、肯定加在一起,对吕征宇来说不仅是动力,更是一种压力。总部期望越大,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的责任就越大。特别是作为一个空降老板,面对不熟悉的企业文化和群体,多少充满不确定性。 

不负众望的是,短短半年多时间,英菲尼迪从品牌形象到产品的公众感染力,都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吕征宇笑着说:“幸运的是,9个月时间过去了,我挺了过来。一般来讲如果度过了前6个月,基本上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而更令他自豪的是,今年1月份来华访问的戈恩对英菲尼迪中国的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新团队的鼓舞很大。可以说,新官上任的吕征宇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赢得了满堂彩。 

 “疯狂”扩张不疯狂    

对英菲尼迪来说,如果说过去的3年时间多少还有一些试探的意味,摸着石头过河来判断中国豪华车市场水深水浅,那么从去年年底开始,小马过河般的谨慎变成了咬紧中国不放松的义无反顾。 

吕征宇说,成立事业总部后,不仅事业部和他本人得到的授权大大增加了,事业部用于开拓市场的经费也有了相应增加,这让他了大展拳脚的空间。就任后他的一个核心工作在于,配合总部制定庞大的中国战略。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从目标和规模上来看,这个战略不逊于任何竞争对手。”

在吕征宇的中国战略中,一个主要指标是大幅增加英菲尼迪的经销商数量。吕征宇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快速铺开英菲尼迪在中国的销售网络。2011年,英菲尼迪在华经销商数量将从目前25家的基础翻番达到50家,2012年增加至100家,到2015年将覆盖中国主要的城市和地区。  

如果对比过去发展轨迹,3年时间总共不过发展了25家,你一定会惊诧于这个计划的大胆和豪迈。对于外界的不解,吕征宇笑言:“这种投入不是疯狂投入,如果你认为说我们现在步伐太快,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发展太缓慢。”

他解释,过去3年25家经销商的规模,可能仅仅覆盖了不到1/5的中国豪华车市场。而在现有市场容量上要做到合理覆盖,起码需要150至160家经销商。因此基于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辅之以英菲尼迪全球的野心,吕决定,到今年年末,英菲尼迪将做到50家经销店规模。  

“可能你会问,我们是不是又疯狂了?我们没有疯狂。因为我们3年没有主动争夺或者拼抢什么。在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我们不主动就等于让别人主动,这就是我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如果你对于一年内翻番的经销商规模感到突兀,那接下来吕征宇的步伐或许更让你感到吃惊。“我们不会停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开发。到2012年,我们将达到100家左右的经销店规模,100家是一种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与市场上的主流竞争对手,平等地站在一个舞台竞争,我们也要来分一块蛋糕了。”

即使在公司内部,吕征宇堪称激进的经销店扩张计划也曾经遭遇质疑。对此他并不气馁,他耐心地向旁人解释:“实际上,从2009年到2010年,奔驰和宝马分别最少增加了20家到50家店,他们站得高,往上抬一脚,你可能不觉得他高了多少。但我原来基础底,突然蹿上来,你可能会觉得我变化大。”

实际上,吕征宇甚至喜欢旁人用“激进”来形容他的扩张计划,如果我再不激进,别人的蛋糕都抱走了,还有我什么事呢?我们现在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就像跑马拉松一样,第一集团已经10公里以外了,我再不加紧追赶,可能就真的没戏了。  

通常说来,竞争中落后的一方赶超领先者的办法并不多,一是扩大投入,另外一点提高团队的作战力。幸运的是,对吕征宇来说,这两个关键节点对他来说都已经不是问题。  

“在市场投入上,我们已得到了总部的充分支持和授权。”虽然吕征宇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从他大刀阔斧的扩展计划来看,日产总部这次应该是下了血本。特别是在日产全球负责英菲尼迪品牌的企业副总裁斋藤彻看来,“既然中国汽车总销量已经大于美国,豪华车为什么不会呢?”来自总部足够的产品和资金支持,正是吕征宇放手一搏的信心基础。 

 在外界看来,英菲尼迪中国团队目前正处于战斗力最强的阶段。除吕征宇外,原大众中国负责进口车业务的车艳华也已于早期加盟,这些深谙进口高档车运作的高手聚集在一起,极大提升了英菲尼迪的战斗力。  

一位英菲尼迪中国的老员工告诉记者,吕总特别懂得团队的重要性,也特别能为员工争取应得的福利。在吕来之前,英菲尼迪中国员工福利远逊于国内同级别竞争者,但在吕来后,该有的福利被争取来了,总监级员工也都被单独配车,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吕征宇告诉记者,做成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先要把人的问题解决好。“我希望能够招募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提供相应的足够待遇。”在吕的要求下,总部已批准将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扩大一倍,人数增加到120人左右。“我们就是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用最好的人才,去做最好的事。”说到这里,吕征宇语气坚定,不容质疑。 

逆势翻盘的英雄情结    

按照大众心理学观点,人类年少时心里总有一个英雄人物,而这个偶像将成为随后一生中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吕征宇向记者透露,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美国汽车界传奇人物艾柯卡的自传。大学时学习汽车专业,毕业后20年坚持做一个“汽车人”,多少是受这个偶像影响。特别是艾柯卡上世纪80年代挽救克莱斯勒于危难之际的那段经历,在吕征宇心里早已重复了无数遍,也多少让他心里有一种救市的英雄情结。  

他笑着告诉记者:“如果一个公司运行平稳组织完善,我恐怕会不感兴趣。为什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我去了也不会有太多贡献。我希望去实现一个看起来比较难实现的目标,这反而会激励我的挑战欲望,做起来也更有成就感。说白了,我就不是那种守业的人,我希望从头做起。”但是谁也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吕征宇当然有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个英菲尼迪新人,你在改造组织架构的时候,它不会是那么简单,但在经历9个月后,我可以自豪地说,第一步的改造已经成功。能够生存下来是最重要的,只有生存、团结、融入,你才能够大步走,实现你的抱负。我很高兴,因为对我来说,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更让吕征宇兴奋的是,在加盟英菲尼迪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起点。他告诉《汽车人》:“我在中国汽车业工作刚好超过20年,看到经历了很多。在加入这个团队后,目前对我来说最大的感受是:英菲尼迪可能是全球、全中国最具潜力的汽车品牌。特别是随着我对我们的产品、团队以及我们对中国未来投入的预期,我的信心比刚加入时更强!”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