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4期

佐利克的药方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8:06

见面会之前,记者们都互相提醒,不要被罗伯特佐利克的其貌不扬和温和骗倒。这哥们儿镶着金边的履历绝不是盖的。果然,这位本该“跛脚”的世行行长提出的中国改革建议,犀利得无法让人回避早该面对的现实。

中国经济的未来,系于国企改革。佐利克至少没有跑题。问题是怎么改?

世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了个报告《China 2030》,提出六大战略方向。如果不看具体措辞,这些提议在政治上大多永远正确。惟独“推进结构性改革”引起巨大争议,国资委对此怒不可遏。后来的意见稿里,这一条被改得面目全非。

到底什么触怒了国资委以及散发传单的 “独立”学者?削弱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改革及重组国企的企图,必然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弹。

报告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改革国企意味着私有化,但这恰恰是反对者最强有力的武器。国资委甚至将其上升到“违宪”的高度。国资委对佐利克提交的报告进行逐条批驳,看来利益被触碰后不大淡定。

国企的代表——央企大多为上市公司,保持法人股占大头。让渡部分股权,并未改变国企主导国民经济的地位。私有化和管理层MBO之所以恶名昭彰,来自于民众对苏东解体之后私有化浪潮的印象。实现国企部分股权私有与目前的上市没有本质区别,更谈不上“国将不国”。

互补的力量

其实,国务院并不认为民营资本投资国企是禁忌,反而大力促成。这是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主要讨论的内容和释放的信号。也即是说,引入民间投资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按照世行的数据,民营企业的平均股本收益比国企高10%以上。换句话说,民企的资本效率更高。2011年自主车企遇到的困难,不足以贬低这些价值。正相反,有些民企在激励机制和创新动能方面做得有些过火。

国企的短处恰是民企的长处。这是民企的价值所在。未能兼顾好长远发展和短期生存的平衡问题,国企和民企“结合”后,能否中和这些特质呢?

很多媒体都把广汽和吉奥作为“国民”合作的典范。虽然二者的身量严重不对等,但并不影响双方的化学反应。有趣的是,广汽强调自身产品、市场、管理机制的优势。而双方优势互补,但并未告诉大家吉奥的优势在哪里。

吉奥从广汽手里拿到的东西显而易见,资金、技术、管理模式。而广汽能得到什么?不言自明,吉奥具有民营企业固有的优势:资本效率较高,内部体制通顺,有效激励机制支持下的活力更高。广汽、吉奥合并后,后者的战略方向上,明确了皮卡和SUV平台,及微车平台,在这两个平台上发展细分产品。这样一来,广汽的产品线与吉奥之间不构成内部竞争,双方的产品组合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乘用车市场,增强了广汽产品线的延伸能力。

众所周知,中国连夺3年汽车产销全球冠军,但仍有115家整车企业,散、小、乱、差并无根本性改观。前十大车企有4家进入200万辆俱乐部,任何一家的规模都赶不上世界前八大车企。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并未诞生强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也没诞生知名整车品牌,或者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

这些遗憾也许无法用“时日尚短”来搪塞。在2011年市场发展减速之后,上述软肋暴露无遗,亟待用最短的时间弥补差距,培育强者。这才是国企乃至国民经济的希望所在。

汽车工业协会受某政府部门委托,对中央重点汽车企业体制、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显示,法人治理结构、长效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汽车国企发展的重要瓶颈。业内人士评价,这次调研有可能是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对汽车国企体制进行改革的前奏。

艰难的创新

广汽与吉奥的例子还未形成普遍的效应。目前为止,还未找到国企与民企、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融合的完美方案。真正令人担忧的,倒不是汽车企业的规模,而是其创新的能力。

如果“拥抱熊猫派”的佐利克言辞都令人难以接受的话,试试听一下前不久在北京吃炸酱面的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言辞。拜登在艾奥瓦州立大学演讲时讲道:

“相比中国,美国至少拥有一项关键的经济优势——创新。”

“为什么一定要企业拱手交出商业秘密,才能进入13亿人的市场?因为他们(中国人)不会创新。”

这些话着实刺耳,但的确是事实。不光美国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凭借的是技术创新能力,德、日、法、韩无不如此。既然技术进步能够在中国市场上直接提供利润,我们为什么不能依靠自主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国企同样拥有大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缺乏创新的土壤。当国企享受种种特权和廉价资金,享受偏向性的经济环境的时候,还有什么动力来创新?

民营资本生在夹缝中,创新就是生存能力。草根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技术根基浅薄,另辟蹊径,搞不对称竞争是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创新意识远强于国企,如果市场环境趋于公平,民企将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2011年自主品牌遭遇的困难将是暂时性的。

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抑制国企的特权,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就是鼓励创新。在竞争压力之下,同样会迫使国企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拿车型的日子过得太久自己都不好意思。

鉴于国企的底蕴,激发这样的能力至少不比民企更难。所以,缩减国企的规模也许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政府关于国企政策的选择。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技术立国的道路,何不做点实在事?佐利克所称的转折点,也许反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