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1期

校车之殇

作者:
卢山
时间:
2014-12-22 16:07:36

2011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21人死亡。

2011年12月12日,江苏徐州,15人死亡。

辽宁、新疆、山西、湖北、湖南、浙江、广东......

笑语不再,鬼哭围城。

很难相信,中国的校车,是以这样一番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庆阳的惨剧还来不及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一宗宗新旧翻出的校车之祸,便已猝不及防地涌入视野。校车,这个在中国本无根源可溯的产物,注定要浸染着血色走向台前。

很多时候,我们除了在欧美影视中获得的资讯外,对于校车大都没有什么概念。在“70后”、“80后”那个车少人稀,“就近入学”的时代,步行和自行车,便能完成从家到学校的安全移动。校车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城市中,并不具备生存的土壤。

甚至无从追忆,从何时起校车在中国很多地方成为了上学的必需品。但毫无疑问的是,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汽车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从“服从分配”到“择校入学”的教育资源多元细分,给校车带来了需求和市场。只不过,此时只能称之为“校用车”,不能称其为“校车”。

在庆阳惨剧发生之后,关于“校车市场规模超3000亿”的说法浮出水面。论调数据扎实,目前中国有中小学生1.8亿名,以一半的学生需要乘坐校车来计算,一辆校车具有20到60座计,全国需要校车150万辆。如果都以8米长头车每辆25万元的价格计算,校车市场将最少有3750亿元的产值。

这真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论证。可悲之处在于,这个巨大的需求曾经是何等的被忽视,仿佛这1.8亿名学生的乘车需求,是在校车血案发生之后,才一夜之间冒出的。可笑之处则在于,这个6倍于目前客车产值,巨大到几乎难以想像的市场需求,却在过去十几年中从未在汽车制造和市场终端有任何显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真正的校车市场规模只有区区900辆,而这个数字到2010年,也不过数千辆。

社会的演进总会留下灰色的缝隙,光照不到的时候,让人无从查觉。

如今,我们难以估算在微客和轻、中客的销量中,被“校用”的比例几何。但可以想见的是,这个巨大的需求缺口,在过去一直是以代用品的形式来补足的。目前,中国真正设计生产校车的企业,仅有宇通、中通、安凯等有限的几家。而这些企业对于校车,所投入的热情亦极为有限。

每一年都在中国上演的大大小小车展上,中国的校车产品绝少露面。真正能让人留有印象的,还是在2011年上海车展上的纳威司达。而在销售端,车企有着更多不看重校车的理由。作为中国最早研发校车的企业,宇通在2007年就已经推出成品校车。但即使是在消费能力冠绝中国的上海,第一年的销量也还不足10辆。

由此,校车的需求与市场,变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企业等着市场的成熟,而市场却需要企业去孵化。对于大部分经费并不充裕的学校来说,他们作为校车的消费者,时至今日仍然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客车,而花大价钱选择专业校车。

尽管在2010年7月1日,国家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但这份主要针对制造企业、缺欠监管和推广的规定,并无助于让中国校车的形象清晰化、概念明确化。

校车之殇,舆论谈论最多的,不是生命,而是金钱。

面对此起彼伏的校车惨剧,单纯地谴责校方的违法和放纵、谴责企业的唯利和短视、谴责政府的淡漠和不作为,都无法真正敲击到问题的本质。在商业本质的社会结构中,这一切的发生都暗含着偶然中的必然。

《校车安全条例》或许是转变的契机。条例本身是死的,却有可能盘活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学校的财政脉络,也能还校车从功能到权益的清晰面目。

生死面前,一切叙述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对于媒体而言,一篇报道或无从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警醒我们:在欢呼GDP的增长时,笑得可以不必那么畅快;在讨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时候,不做“选择性遗忘”的人。

(作者/卢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