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5期

沃尔沃的“钱”景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5:15

吉利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是一幕冗长的多幕剧:从序幕表达收购意向的2008年1月,到高潮阶段2010年3月底正式签约,经历了波折丛生2年时间。后面则拖了一个遮遮掩掩的尾巴,完成剩余技术谈判和彻底交割恐怕要再过半年。要看到大结局——收购的成败,可能要等数年。

  这是国内汽车企业第一次收购世界知名品牌,理所当然获得了空前的关注。想来李书福决不会为了出风头或者“还愿”,来做这笔大生意,赚钱才是硬道理。

  根据吉利的“规划”,两年内实现沃尔沃的盈利,这一畅想被很多人质疑。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吉利后续运作沃尔沃的资金有着一定的保证。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情,当有了运营资本之后,很多具体规划就有了操作的底气。暂时安全的资金链  资金链的安全被放在首位。

  吉利2009年营业额14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2亿元,最终签署的收购价为18亿美元。可以想见,从给出第一份收购建议书到现在已近两年,吉利的收购团队基本上在忙着四处找钱。据称还需9亿美元维系和发展沃尔沃的运营,而钱来自3方面:  其一,中行伦敦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组成的财团,提供14亿美元的信贷支持。以中资背景为主,也有美国和香港的中小型投资机构。

  其二,国内地方政府担保的信贷支持7亿美元,据说出资方为中行成都分行,但也有消息称,是来自沃尔沃国内新生产线所在地政府牵头的资金。

  其三,吉利自有资金,约6亿美元。

  为了撬动庞大的收购项目,吉利设计了一套资本杠杆。被人诟病的过高杠杆率其实并不符实,因为比4倍杠杆高得多的比例,在国际项目收购中也屡见不鲜。吉利总裁杨健和沃尔沃项目负责人沈晖显然考虑到资金的安全,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取自中资渠道。而这些投资以长期贷款为主,轻易不会撤资,也不会像境外投资机构那样要求尽快回报。而资本运营的安全相互关联,借的越多越安全。欠债大户破产清算的结局绝对是银行的噩梦。在未来吉利面临资金紧张的时候,仍然可以指望银行再施援手。另一方面,国际资金来源相对分散,不会争夺主导权,所以也很难统一步调撤资。

  至少在近一两年内,沃尔沃的运营资金不会遇到很大困难。2009年沃尔沃亏损6.5亿美元,以国内盈利平衡国外亏损的办法行不通。所以,接手后的第一个财年即使不能盈利,也不能留下2009年那么大的钱窟窿。如果不能尽快扭亏,3个吉利也养不起一个沃尔沃。

盈利模式待考

  有了暂时安全的资金链,但如何扭亏,这还是一个难点。

  福特CEO穆拉利称:“希望李书福先生能继续坚持沃尔沃现有的发展策略,保护好沃尔沃品牌。”开什么玩笑?如果坚持现有发展策略,岂不和福特跌到一个坑里去了。

  沈晖认为,吉利应当效仿大众和奥迪的运营模式,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吉利当然不想使沃尔沃这一豪华品牌的含金量掉价。两家公司在品牌和产品经营上泾渭分明,也有利于规避文化差异酿成企业内部的冲突。恢复沃尔沃在欧美的营销态势和传统领地是管理层的当务之急。

  当然,相对于沃尔沃的销量来说,运营成本太高,必须大刀阔斧地砍掉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提升产销量,如同卡洛斯·戈恩当年在日产所做的那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李书福承诺的“三不变”(核心价值不变;瑞典总部地位、生产设施、研发机构不变;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关系不变)就有点言不由衷了。一直对收购心存杯葛的沃尔沃工会,突然在签字前夕态度来个180°大转弯。何也?显然从吉利那里获得了不裁员的保证。

  如此一来,不裁员加上“三不变”,吉利带着镣铐跳舞,还要跳得前无古人,技惊四座,盈利恐怕有点难。

  据传,盈利突破口仍然在中国新生产线的落地方面。吉利之所以胸有成竹,一是资金到位,二是凭借多年打拼所形成的“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

  吉利认为,长安目前代工生产的S40、S80销量还大有潜力可挖。P2平台基础上的XC90和P24平台上的XC60和V70等未国产的车型,拥有不少独门技术,特点鲜明,可以和市场上火爆的高档SUV品牌一较短长。这些车型因为共有平台的关系,使用共线生产模式排产(初期可能用KD模式),可以尽快实现国产化,降低生产成本。

  虽然新生产线的选址还没有落槌,但不管和哪个地方政府合作,都会取得对方的税收、土地、资金的支持。不过,即使超越现代在京建厂的速度,也要超过一年的时间,如果营销阶段能够打开局面,被市场接受,也得近两年了。时间周期,没有超出吉利目前筹措资金能够支撑的限度,当然前提必须是过程顺利。

  不过,吉利也有B方案,包括在香港股票市场增发融资,与战略投资者联手,向银行再次伸手等。至于沃尔沃未来上市,则是盈利之后的事情了。

  李书福不打算空降大批高管到哥德堡去,称“只须改变考核、奖惩办法”,采取遴选当地职业经理人方式,激励沃尔沃管理层,让他们来做出一些痛苦的决定:研发技术不能像现在这样全方位出击,与大众、福特等一流厂商较着劲,尤其要砍掉那些哗众取宠、缺乏商业价值的新技术研发;改变生产线计酬、奖惩机制,一贯享受高福利待遇的瑞典、比利时工人可能会骂娘,工会可能会发飚,但总好过大家下岗,生产线搬到中国;大幅削减非生产成本,让瑞典人学一下李总在中国靠冰箱厂勤俭起家的光荣史,压缩部门编制,减少飞来飞去的差旅。

  这样做也有好处,中国人不用直接面对让人头疼的劳资纠纷,可以避免上汽与双龙的覆辙。

  收购洋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规模放量阶段的必然,吉利充当了这条新路的先行者。时机得当,出手果断,如果后续能够顺利恢复沃尔沃自身的盈利能力,这一收购案有望成为MBA的经典教案。李书福说:“这次我把全副家当都押上了。”虽然成败还未定局,但企业家有此胆气,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原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