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看点】互联网挖角的时代之问——人才体系重构,工匠精神不变

汽车人传媒 2016-04-28 12:02:49 作者:卢山

被引用到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人生需求的顶端。而对于这些原本已经站在接近金字塔尖的人群来说,没有理由不去做出最利己又最能释放自我能量的选择。而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跨国车企,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失,是到了该进行反思的时候。

◎ 汽车人传媒记者 卢山 

互联网企业染指汽车业,已经不是以技术和模式改变游戏规则这么简单。凭借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更会“讲故事”的惊人口才,互联网巨头们正在汽车这个百年行业里形成一股强大的引力波。

对于整个行业如此,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汽车人也是如此。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具想象空间的发展前景,甚至是差异极大的企业文化,都让互联网造车企业变身成为汽车人才黑洞。

从丁磊到张海亮,到沈辉到戴雷,众多车企高管投身互联网公司,他们带去了传统汽车行业制造和营销的经验,本身也成为一种效仿的模板,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其中。

而在这股人才潮水涌动的背后,不仅是汽车业形态此消彼长的变化,汽车人才体系的重建和再造更值得我们关注。 

精神世界的丰盈

/h2

昨晚,戴雷博士更新了他的朋友圈。4月27日,是他就职和谐富腾(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 Ltd.)上任的第一天。

他在这篇近700字的短文中说:“足够幸运的话,我们将会创造出一个在中国生根、在全球生长的高端品牌,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的风采。为了这个一生一次的机遇,我和伙伴们将燃烧所有的才智和激情。”

戴雷是跨国车企中的知名外籍“中国通”,更有横跨BMW、英菲尼迪两大豪华车品牌的过人经验。从外界来看,无论是个人财富水平,还是职业天花板的高度,实际上他都比中国本土人才更具优势,所以,选择“三次创业”,对戴雷而言并非单纯的出于物质所需。

精神层面的追求,无形而隐晦,但却往往是更具决定性的要素。我们无从真正得知对戴雷博士的抉择标准,但我们可以理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

或许正如他所说的,这是一个一生一次的机遇,而这种对“新机遇”的追求渴望,无论是对他,或者是对这个行业,都是不断前行的一种推动力。

从戴雷的选择,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审视今天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抛开物质收入这个话题以外,我们思考的是企业对高管精神层面的关怀建设是否足够。

如前面所说的职业天花板。尽管跨国车企越来越重视本土化与本土人才的启用,但中国籍身份仍是本土人才在跨国车企当中无法逾越的天花板。特别是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站上这个有限的高度上,面对几乎是永远无从突破的桎梏,离开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选。

而在大型国企中的高管们,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处境。轮岗制的特殊体制,决定了一个高层管理者无法自由的决定去留,更无法回避频频出现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不公。其他掣肘更加不言而喻,这些“中国特色”我们无法回避和忽视。

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显得更加严峻和致命。车企高层已经成为实质性的高危工作,权利与收入的极大不对称,导致了职业风险的可能性。人非圣贤,腐败现象究其本质,体制的漏洞,与对人性的过度拷问,都难逃其责。

被引用到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人生需求的顶端。而对于这些原本已经站在接近金字塔尖的人群来说,没有理由不去做出最利己又最能释放自我能量的选择。而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跨国车企,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失,是到了该进行反思的时候。

制造业本质的探究

/h2

前文所叙述的都是事实,大量的传统汽车人才正在流入新兴企业。但是,现实却并不那么悲观。因为,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流动的本质是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的。而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场百年长跑,现在论胜负为时太早。

对于以制造业为核心基础的汽车工业,互联网造车最被质疑的恰恰是在制造层面的托大和过度乐观。《汽车人》此前发表的“论失控”一文中有叙述,被互联网行业奉为玉律金科的“失控”,和工业思维和制造业思维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

因此,今天我们尚无法定论互联网造车是否可以,或者将以何种方式改变汽车。但我们知道,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根基和优势,无法通过简单的资本运作和少数顶端人才的转会吸纳而超越。

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也进入全盛阶段。特别是在推崇工匠精神回归的今天,中国的汽车企业家们已经反思和构建了自己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徐和谊 北汽集团董事长

在4月25日举行的“汽车人之夜”上,中国的汽车企业家谈了他们对与工匠精神的理解。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将这种精神精炼为8个字:坚韧、执着、专注、极致。

事实上,从这8个字从可以解读出很多内容,有关于制造的,更有关于用人的。也正如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所说的一样:“做什么都需要靠人去完成,有了优秀的人就有了优秀的产品。”

徐留平 长安集团董事长

中国汽车工业在百年历史的世界汽车历史中,正处在蒙昧初开的年纪,注定了前行中会有太多的挑战和坎坷。身处其中的汽车人,除了才华,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什么精神?就是做一件事,把一件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做出来的精神。

这其中,或许免不了有个人利益的得失,可能也免不了要对个人欲望的克制。这也是一种代价,一种大我和小我之间的选择。

我不愿将文章引向过于伟光正的角度,就如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意愿一样。但我确实从内心敬佩这样的汽车人,因为他们身上代表的,就是坚韧与执着,就是专注与极致的当代工匠精神!

戴雷致友书:

今天是我人生又一新里程的开始--新公司上班第一天!最近几天,有些朋友给我转发德国、美国媒体有关于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的报道,谢谢大家一直对我的支持与关注。这里就向一直关心我的朋友报告一下情况。 

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 Ltd.是一个创新平台,提供面向未来的个人出行解决方案,注册在香港,研发总部在深圳,欧洲和硅谷的团队分别负责传动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我们将在中国进行生产。

让我特别自豪的是,一批年轻优秀的小伙伴正在加入,大家准备一起并肩战斗。他们中有来自宝马、特斯拉、谷歌这些地方的世界级的工程师和科技专家,也有在中国市场实干多年的一流本地人才。

确定的是,大家能走到一起,最根本是因为一份热情,去探索未来,让世界变得不同的热情。

现在,互联网造车很热门。我们也相信,个人出行的需求和体验在全世界将发生深刻的改变。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生态友好,这些会重现定义将来的汽车。在中国,要把雄心勃勃的愿景变成现实,远远不只是把发动机换成电机和电池,或者制造一些新概念那样简单。

我们不会低估成功道路上的巨大挑战。而我们的团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最强的专家,这样的组合能够将创造性的“互联网思维”和坚实的造车品质合二为一,这将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希望足够幸运的话,我们将会创造出一个在中国生根、在全球生长的高端品牌,向世界展现 “中国智造”的风采。为了这个一生一次的机遇,我和伙伴们将燃烧所有的才智和激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正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全新的目标,迈向破蛹成蝶的那个未来。

新公司,全新的节奏。我要感谢太太和家人支持我的选择。希望能与各位老朋友经常见面、保持联系。非常感谢朋友们一路支持帮助。和你们同行,是我莫大的幸运。(汽车人传媒记者/卢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