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观察】既然费力不讨好,本田为何还要研发“无镝电机”?

汽车人传媒 2016-09-15 23:45:02 作者:黄耀鹏

今年夏天,本田和大同特种钢联合开发出不使用镝的铁钕硼磁铁,将用于本田的HEV的马达电机。本田为什么要做吃力不讨好地研发不使用镝的钕磁铁电机?显然,无镝电机磁铁研发,企业是被政府敦促前行。

◎ 《汽车人》评论员   黄耀鹏

今年夏天,本田和大同特种钢联合开发出不使用镝的铁钕硼磁铁,将用于本田的HEV的马达电机。这是全球首个不使用镝的钕磁铁电机,本田却没有申请专利,因为无镝电机比有镝电机性能差一些。但是,本田为什么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镝和钕同属稀土元素。只不过前者为“重稀土”,“基本上”只有中国出产。而钕的化合物来源广泛,美国、澳大利亚、越南都可充当供应商。

重稀土在全球的分布不大均匀,中国储量占据了90%以上(此数据有争议)。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只有中国能以合理成本提取重稀土。从2010年起,中国成立了两大稀土联盟,以走私猖獗、市场价格偏低为由,大幅削减出口配额。在日企看来,中国正在利用特殊资源达到政治目的。

2012年日本警备厅在钓鱼岛逮捕中国詹姓船长后,中国对日停供稀土,迫使后者让步。日企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中日关系不确定带来风险。各大日企都加快了“去重稀土”研制步伐,不论在电池,还是电机磁铁领域。

表面上看,这些应对措施完全属于企业行为,针对原料供应的风险,开发替代方案,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其实,日本通产省与各大车企的关系不是典型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前者不可能通过一纸命令或者简单一通电话,就让后者俯首听命。

日本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方式,并不需要直接下达命令,而是通过行业协会透露,而行业协会则由行业内最具名望的企业领导人牵头。通产省官员会在交代事情后不断鞠躬,说些“拜托了”、“全仰赖您了”之类的话。但“拜托”的事情,实际上是不容违背的。

对于去重稀土研发这条路,企业的危机感显然没有政府那么强。即便重稀土“走私猖獗”不是实情,那么把电机生产线搬到中国去好了。整车生产线和几乎全部的配套零部件生产不是都这么做了吗?电机还能勉强被称为“核心技术”,但动力电池绝对不算,因为后者已经满天飞,且处于过剩周期。

显然,无镝电机磁铁的研发,企业是被政府敦促前行。日本安川电机(Yasukawa Electric Corp.)、三菱电气(Mitsubishi Electric Corp.)、日本电产(Nidec Corp.)都有各自的“去重稀土电机”研发计划。费用和周期都不确定的研发项目,即便研制成功,多半也比现有产品差。众多企业争相开发商业价值不大的项目,“反经济行为”必然有其他维度的合理性。

大同特种钢提升了新的铁钕硼电机磁铁的磁力强度,使之与有镝磁铁差不多,但矫顽力仍相去甚远。后者意味着电机的耐热性差,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将面临扭矩下降,甚至“宕机”。

尽管大同特种钢尝试以“微晶磁铁粉热成型”的办法,提升了矫顽力,但仍然只及有镝磁铁的一半。本田则负责改进嵌入磁铁的马达转子,结论是“堪用”。新马达磁铁“微晶”制造成本飙升,但成型和烧结成本走低,两相抵扣,成本变化不大。即便不考虑长期研发费用,只得到了性能劣于现有产品的试制品,还要说服其他厂家使用,承担推广费用。

本田称,秋季发布的下一代Freed迷你厢式车将采用新电机技术,但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不大。

成本和供应链稳定哪个更重要?

此举无疑向中国宣告“稀土武器”失效,至少也是大幅度贬值。这样一来,掐断供应链就变得意义不大,反而保障了原料来源。新技术仅作为备选手段,就能保证现有原料供应链的稳定。孰重孰轻,日企恐怕早有考量。(《汽车人》评论员/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