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专栏】向《作家》致敬

汽车人传媒 2017-01-06 10:55:43 作者:纪永亮

◎ 《汽车人》评论员  纪永亮

此刻,摆在我案头的是《作家》编辑、出版的“中国作家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汽、一汽-大众行作家采风活动专刊《七月交响》、《新开拓、新蜕变》等几本刊物。回头想来,由《作家》和一汽-大众 联袂牵手组织的一汽、一汽-大众作家行,已经连续了四届,从2006年开始,共有近百名中国著名作家走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汽车时代的文学与生活》、《面对工业现代化的作家立场与文学选择》、《中国梦、时代责任与价值选择》等有关工业题材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文学研讨,发表了100多篇有关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文学报》、《中国发展观察》、《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以及新浪、收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作家网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深入、广泛的报道,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人心浮躁,观念焦灼时刻,《作家》凭借着《作家》的良心,不法常可,构筑着作家们的家园,铸造着文学的灵魂。在这个致敬的时代里,理应向《作家》的坚持与操守致以崇高的敬礼。

《作家》说白了就是作家的家,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人文情怀的家园。他带给人们内心的温暖与观照是那样的细腻与深刻,带来的影响是那样的醇厚与长久,而其多视角的思想深度,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抵达心灵的精神向度,已深植于以中国一汽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在岁月的轮渡驶入2017年,也刚刚驶过《作家》创刊60周年之际,回首恰当此时。

记得第一届中国作家赴东北老工业基地恰值中国一汽成立63周年,《作家》立足于工业文明的文学视野,以现代人的尺度去衡量、以现代人的情感去揣摩,以超越历史,养心的思想去召唤,集结了一大批有成就、有思想、有质地的作家,带着对中国汽车工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考,走进了后工业时代这个文明的“禁地”,去接地气,去创作,温暖着一个时代的城市化进程和汽车工业的文明进程,这是《作家》的胸襟,甘为他人做嫁衣,甘字里面有大道。

记得,第一届作家团的团长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以写工业题材而名扬全国的蒋子龙先生。在“现代工业进程与文学创作关系研讨会”上,他说:”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进入反工业时代,人类对工业有了本能的戒心。现在在艺术上文化是回归自然,反工业的。可怕的是中国没有进入严格的工业社会,却突然进入了反工业社会。因此中国所谓的工业题材经历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工业题材是作家们心照不宣的禁区。“十年前他那触人神经的话语至今读来仍具有震撼的力量。

在之后的工厂体验中,作家们面对时代的变迁,带着对生活的敬畏,认真的观察,仔细的体味,与工人、技术人员深入的交谈,和一汽-大众的员工及员工家属们交朋友,结对子,一同走进了一汽-大众家属开放日,在共同庆祝员工和员工家属节日的快感中,感受来那种来自生活深处的强烈呼吸。在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金属”地带,在“泛工业题材创作中寻找新的文学支点”。“带着现代工业进程给今天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文学如何以新的方式表现工业,又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新姿态来迎对工业化的大势等困惑,作家们一边深入生活,一边深入的思考。

随着中国黄金十年经济步伐的不断深入,作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采风的脚步,也从东北步入了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西部成都,步入了中国经济的高地广东佛山。而研讨的主题也在步步地深入。从严肃的发问到深入的创作。第二届中国作家走进老工业基地采风团的团长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先生,他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能源紧缺的时代,肯定能有清洁的能源车问世。”“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冬天,在大雪包围里这样一个北方城市,大家来探讨《汽车时代的文学与生活》这样一个主题是很有意思的。《汽车时代的文学与生活》,体现了宗仁发作为编辑家是很有想法的,这个话题大家肯定都有话说。高洪波先生6年前的洞见,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现实很重要的证明了这一点。

已故的著名作家张笑天的话很精彩,他说:“汽车就像手机,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汽车改变着社会,改变着生活,也改变着我们。而《作家》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结构着中国文学与中国工业的亲密关系。

2012年6月25日 的“成都仲夏,烟雨蒙蒙,街路两旁开着白兰花。这一天的早晨,坐落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世纪城假日酒店西楼大厅,摆出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新开拓、新蜕变——中国作家走进一汽-大众系列采风活动(成都站)报到处。此时,在北京,在上海,在天津,在苏州,在沈阳,在长春,在郑州,在西安,在石家庄,在重庆,还有在成都的某些地方,十五位作家正准备行囊……“

这是第三届中国作家走进老工业基地采风活动专刊里一篇日记的节选。这次的采风活动从东北到西南,再到珠江三角洲,行程大半个中国。作家们用脚步,用心,用思考和创作的脚步,丈量并追踪着中国汽车工业日新月异的变化,透过中国汽车工业这个行驶的窗口,窥探着祖国的巨变,捕捉着那份来自内心的感动与创作灵感。

成都工厂是一汽-大众,往大了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布局,一汽-大众在中国西南部的战略布局,无疑,有力的支撑了中国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次,中国作家西部和珠江三角洲之行可谓意义重大。而此时的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正在建设中。

在长春一汽-大众、在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在佛山工厂,作家们深入到员工的实际工作、生活当中,和一汽-大众员工一对一的进行深入交流、赠书。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座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辅导、点评,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实际踏察、驾乘体验等,切准时代的脉搏,从而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工业化扑面而来之后的社会变革和人心走向。

在佛山工厂,作家们顶着酷热,深入建设工地,倾听建设者描绘未来的蓝图,同时也在思索着如何把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人生活、工业企业发展的内部肌理,进入文学记录,从而通过富有感召力的文学作品,进入“最细腻“、最真实的历史和公众的视野。

对于这次横跨三地的采风活动,作家代表团团长王巨才动情地说:“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不管文艺方针怎么调整,工人作为社会的中坚,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之一,这个地位不会变。”“一汽-大众新建设的轿车三厂,现代化程度非常高,跟我印象中的传同企业根本就不一样,那里混进了大量的时代信息,如果继续这样搞下去,我想总会对全国文学界有全局性的影响作用。”

中国作家深入工业基地的采风活动,在一汽-大众员工的心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欣雨是一位年轻的员工,他形容作家团的到来是“幸福的诞生“。在老员工赵永瑞的眼里是“初吻“。在仲崇孝的眼里是”午后的阳光“。在胡顺余的眼里是”文学的引领“。在李新宇的眼里是”烛光“。《作家》啊,《作家》,最了解我们饥渴的是《作家》。一汽-大众的员工如此说到,如此的发自肺腑。

2014年9月20日,第四届中国作家代表团再次走进一汽、一汽-大众,采风活动在一汽人的热切期盼中如期展开。作家们走进了一汽-大众自主建设的虚拟造型中心,走进了汽车碰撞试验中心,也走进了中国一汽红旗轿车博物馆。在中国一汽老工业基地,作家们沿着历史的经纬重温中国红旗轿车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分享着红旗轿车带给祖国和中国人的那份荣耀,同时也在深深的思索如何把这历史的荣耀从巨大的情结中解放出来,转化成现实的力量,重塑国人的红旗境界。

与老一辈红旗人座谈、交流,与新一代红旗人的现实观念进行碰撞,众多的日子,巨大的情感在这里汇聚成了一条思想的河流。

在红旗轿车历史博物馆,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蒋子龙、张洪波、子川、已故诗人马新潮、王必胜等人挥毫泼墨,写下了心中的那份企盼与祝愿。感动是人类最能表现情感与情绪的语言,真正的感动是无声的,就像”大音无声,大象无形一样,真正的感动在心里,是记住!

作家们一次次的走入,让一汽这块以车城与诗城齐名于中国的黑土地,在沉寂了多年后,再次烙印上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足迹,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再次走进了中国作家们的视野,让一汽、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同行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作家们的那份关注与思考,让中国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问题,更加现实的摆上了案头,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作家》以不事张扬,默默做事的一贯风格,向中国文坛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作家》总编宗仁发先生说:“今日的文学家更为严峻的课题是为人们的终极关怀提供栖息之地。” “还有什么比人类的心灵世界渐趋贫乏值得悲哀呢?不能赎回我们心灵的丰富,我们的存活就等于偷生。”

这话说得真好,中国作家走进中国老工业基地,就是为了”赎回我们心灵的丰富”。

让我们记住《作家》里的作家:宗仁发、周大新、邱华栋、北北、毕飞宇、刘庆邦、叶文玲、东西、朱文颖、金仁顺、张洪波、乔迈、任白、刘庆、肖达、虹影、林建法、王必胜、卫建民、邓凯、王少辛、吕先富、鲍尔吉、原野、田瑛、小海、王明韵、黄佩华、高洪波、赵本夫、李洱、千夫长、钱万成、张笑天、郑逸文、张生、陈家桥、唐继东、赵培光、王小王、王义璞、王巨才、裘山山、梁平、蒋子丹、达理、邵丽、吴克敬、黄礼孩、赵丽宏、劳马、蕫立勃、施占军、黄咏梅、朱燕玲、卢卫平、张锐峰、李亚伟、李海洲、李浩、王棵、阎连科、叶延滨、子川、马新潮、包临轩、霍俊明、戴来、述平等。他们的名字温暖着汽车工业,温暖着世界,也温暖着你,我,他,每一个人。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