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很清楚,在除了中美西欧以外的任何单一市场,都不值得花费太大精力。因为沃尔沃和一线车企不同,暂时没有能力全球出击。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沃尔沃全球CEO汉肯·塞缪尔森(Hakan Samuelsson)极力使舆论界相信,沃尔沃对全球复兴计划是认真的。他一直宣称的“三步走”似乎有点眉目了。沃尔沃在2016年再次刷新了自己的纪录,这也是沃尔沃品牌连续三年刷新销量记录。去年全球销量达到53.4万辆,相比2015年,增长6.2%。
表面上,沃尔沃也未能免俗,推出了2020计划(很多厂商有类似的计划)——全球销量达到80万辆。但是按照这两年的增速(6%-7%),届时恐怕只能达到68万辆。因此,必须加快预定的全球战略部署。
中美两极
从市场角度,沃尔沃并不具备全球影响力。中国和美国市场构成了最重要的两极。在沃尔沃的老家瑞典,其影响力是逐渐削弱的。甚至在塞缪尔森宣称重振旗鼓之后,也未改变这个趋势。连带着,整个西欧的销量都是走下坡路的。沃尔沃对此抱有现实的希望,如果下坡趋势不能扭转,那么它希望是又长又平缓的坡度。
如果将全球“其他市场”视作一个整体,基本与美国市场体量相当。沃尔沃很清楚,在除了中美西欧以外的任何单一市场,都不值得花费太大精力。因为沃尔沃和一线车企不同,暂时没有能力全球出击。
沃尔沃将复兴的希望基本上寄托在中美两大市场上。在中国,沃尔沃已经完成了成都、大庆和上海三大生产基地的布局。而在美国,沃尔沃则没有太大手笔。不过,去年表现最好的恰是美国市场。
2016年沃尔沃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为8 . 2 7万辆,同比大增18.1%,同时,沃尔沃也是美国销量增幅最大的豪车厂商。塞缪尔森声称美国市场正在复兴。而在吉利入主之前,沃尔沃看上去已经无法在美国立足。
车型生产的全球分工
被吉利收购后,沃尔沃花了7年时间,终于重新构建了全球生产体系。当然,在中国的落地,是新一轮整合的重点。
和其他厂商车型多地生产的布局不同,沃尔沃倾向于各生产厂生产特定车型。在全球供应链的整合中,全球生产基地采取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材质。因此,沃尔沃瑞典工厂和美国工厂,也会向中国出口自己生产的车型。沃尔沃的独特生产布局,依赖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低关税。在全球化遇阻的今天,这么做是明智的吗?
作为豪华车品牌最大的两个市场,美国市场和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市场有很多相像之处。塞缪尔森将XC60和即将上市的紧凑型SUV——XC40,作为新的竞争手段。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车都将在中国生产。而去年的全球销量中,大部分是在瑞典托斯兰达工厂和比利时根特工厂生产。中国的三大基地产能将在未来3 年内达到预计峰值,前提是2020计划顺利实施。
但是,沃尔沃的产品线不能和BBA相比。为了和后者竞争,它只能使用较少的研发资源,依赖较少的平台,车型拓展的能力也相对较弱。这样一来,一个失败的车型,足以影响全球销量增速。这是沃尔沃亟待改变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沃尔沃努力地在同一平台上拓展出更多的车型,前提是这一平台的首款车型取得成功。同时,也注重多品牌共享平台。
轻资产与电动化
尽管美国市场和中国一样重要,但沃尔沃将重资产更多地放在中国,而非美国。一方面因为吉利在中国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和政府关系基础,另一方面,沃尔沃对美国市场仍缺乏信心,毕竟在数年前还处于悬崖边上。
虽然美国受制于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但是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退出TPP,TTIP停滞不前。新政府不再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这一点很清楚。因此,美国汽车关税政策有极大的调整可能。这对于沃尔沃的全球生产布局,是一个打击,而美国市场是不能放弃的。关税提高后,整车进口和本地化生产的对手,是无法较量的。沃尔沃董事会将为此微调策略,在不改变权重的情况下,增加在美国的筹码。
沃尔沃正在加大在美国的投资力度,以对冲部分风险。南卡罗莱纳新工厂正在雇佣4000多名员工,而非原定的2000名。
投资5亿美元的南卡罗莱纳工厂建设,2014年在董事会获得通过,计划在2018年年底投产。该工厂是全球惟一一家负责生产S60轿车的工厂。看来,沃尔沃并不打算改变全球车型专业生产的基调。不过,和福特一样,沃尔沃对墨西哥的投资计划有点举棋不定。在政策趋向不明朗的时候,等等看可能是好主意。
对新能源技术,塞缪尔森明确表示对开发氢能源不感兴趣。他将其归结为需要较多的基础设施投入。他坚持沃尔沃的理想是“电气化”,开发基于SPA平台的电动车,将同时在中美两国上市。
在更长远的2025计划中,插电式混动和电动车将占据更大的份额。沃尔沃官方拒绝预测比例。沃尔沃坚信在大中型车的混动版开发上占据优势。由于政策和市场培育因素,美国的消费者更青睐混动版。
受到销量增加的鼓励,沃尔沃正在加速“重返”美国,但它不打算将更多的鸡蛋放在美国篮子里。(《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