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亚在品牌力、产品力、营销力、渠道力、组织力的“竞争五力模型”中大都呈现短板,所以,当整体市场的竞争白热化时出现销量的显著下滑就不算偶然事件了。
◎ 《汽车人》评论员 金永生
一个巨人的轰然倒下,虽然头在这里,脚却是在别处踩滑或者绊倒。这次韩系汽车在中国市场遭遇销量滑铁卢便是最好的实例。
对绝大部分品牌来说,进口车都是对国产车向上的品牌背书。譬如上汽通用的各款进口车,其布局和策略均能助力国产车的销售:不仅别克品牌的大型SUV昂科雷,进口方式的雪佛兰和科迈罗多年来也一直在品牌形象上为后续国产的车型做了很好的铺垫。
可惜,在韩系品牌中,进口车和国产车之间的布防却是脱节的。以起亚为例,起亚的进口车长期保持独立的产品投放、销售渠道以及品牌宣传体系。进口车与国产车套路风格不同,采购也分散,缺乏资源共享,譬如基于上一代索兰托R平台诞生的国产KX7与现款进口索兰托L并行销售的“老国产+新进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同样进口起亚的K7和K9也未能起到该有的品牌牵引作用,帮助K5和K4在作为品牌溢价卡位端的B级轿车市场上打开局面。
其次,进口车在中大级别、新能源车类别、个性车型上的统筹布局对国产车型缺乏接力,没有尽早解决进口车型与国产车型矩阵分布和序列衔接的问题,国产SUV车型众多却没有打出气场和阵仗,也并未能借力于在细分领域拥有更强产品力统治能力的霸锐、索兰托L等进口SUV车型。
韩系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相比,还在产品质感方面差一口气。平心而论,起亚近几年在造型设计乃至机械技术上的进步有目共睹:外形和内饰家族化未落入套娃的窠臼,增压发动机以及多挡变速箱参数表现优异,在耗油量、百公里加速秒数、百公里刹停间距、巡航噪音分贝等硬数据口碑上不落于人,甚至在高力度的混动、电动车型投放等方面都无可指摘。
但是,细节里隐藏着魔鬼,这些有目共睹的进步却因软性材质的厚度、贴塑片与镀铬件的色泽和漆层、蒙皮的真皮与人工革比例以及包括新车异味、部件耐久性等方面的不足而大打折扣。对见过世面,愈加精明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质感不只是质量,更是对质量的感触,而这种感触在进口与国产韩系汽车上的呈现很是前后不一。日常走访中我们常常听到进口起亚用户对产品质感啧啧称赞,而国产起亚却始终还少一口气。正是这口气让起亚绝大部分的国产车型在各细分市场中处于售价的中低段位。
去年有机会与同事一起走访了数量不少的起亚店,回来时大家有两大体会:一是销售技能一般,对自身产品和竞品的了解程度较低,在消费者关切的一些信息上无法展开交互,不能有效地传递产品卖点,因此,销量的高低支撑主要依赖价格战力度;二是缺乏品牌自信和销售狼性,不敢打开发动机盖,不敢介绍底盘,甚至对第三方的性能测试数据缺乏自信,拿不出产品牛叉的如虹气势。
谁都知道,困境可以通过改革来突围。眼下,起亚需要的正是一场大改革,无论是销售公司的部门架构、区域管理的组织机制还是上游供应商的治理、下游经销商的利益重构,都需要动大刀子。但这种大改革需要的发动层级之高、覆盖面之宽、举措的披荆斩棘之利,在起亚内部太难实现了,架构改革被卡在“授权不足”的狭窄弄道中无法动弹。
由此看来,起亚在品牌力、产品力、营销力、渠道力、组织力的“竞争五力模型”中大都呈现短板,所以,当整体市场的竞争白热化时出现销量的显著下滑就不算偶然事件了。虽然一些媒体善意地将此解读为部署萨德引起的中韩冲突,但明眼人都知道,就像当年钓鱼岛事件中的日系车企,政治事件只是导火索罢了。如今中日两国之间,钓鱼岛分歧未见任何缓和迹象,日系车企却实实在在雄起了。现在的韩系车企和彼时的日系车企一样,本就累积了一身的问题,企业竞争力不硬又何来竞争力。所以,建议韩系车企也还是多从自身的问题上找找办法,才更有建设意义。(作者系凯度特恩斯新华信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研究部负责人)【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