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应该是想通了。与其一意孤行地、直接加入到新造车运动潮中,还不如专心做好其原本擅长的太阳能电池、间接入局。
◎ 《汽车人》记者 刘志鹏
换了一种姿势,汉能的太阳能汽车梦又近了一步。
前不久,汉能旗下美国全资子公司阿尔塔设备公司(Alta Devices)与奥迪股份公司,在北京签订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开展“奥迪/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
按照计划,双方合作的第一步将推出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解决方案,旨在延长车辆行驶里程及提高用电便利性(包括为空调等车载电器提供电力)。此后,将凭借双方技术合力,逐步研发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奥迪电动汽车提供主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双方计划于今年底,推出首辆集成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的奥迪原型样车。
“对我们的客户而言,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与汉能携手,将可持续的创新型太阳能技术应用于电动车,延长其行驶里程。”奥迪董事会成员、采购业务负责人贝恩德·马滕斯表示,在下一阶段,太阳能将直接为奥迪电动车动力蓄电池充电。“这将是打造可持续零排放出行方式的另一座里程碑。”
众所周知,奥迪高度重视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在应对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趋势上,除了新型燃料外,电力驱动系统也是奥迪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按照奥迪官方对外公布的信息,到2020年,奥迪产品线将包含三款高效且具有先进设计感的纯电动汽车。到2025年,奥迪计划将纯电动力系统的汽车占比,进一步提升至整个产品线的三分之一。
基于以上战略背景,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移动出行,可再生能源--尤其具备移动能源特征的太阳能电池电动车,成为了奥迪的一项新选择。此外,由于车身轻质化趋势及有限的车顶面积对太阳能芯片功重比要求较高,拥有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汉能,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定位高端的奥迪汽车太阳能车顶解决方案的首选。
对此,汉能薄膜发电集团高级副总裁、阿尔塔设备公司CEO、奥迪/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联席负责人丁建博士如此说道:“此次牵手奥迪是阿尔塔的薄膜太阳能技术,首次与全球量产高端汽车品牌结合,双方将在薄膜太阳能与汽车集成领域,共同寻求市场突破。”所谓,与奥迪合作,即为将最好的太阳能技术用于打造最好的汽车,双方将为太阳能汽车赋予新的定义。
汉能是谁,怎么“冷不丁”地受到了来自奥迪的厚爱?或许很多人都还记得,去年7月2日奥林匹克公园里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移动能源和薄膜技术,将改变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当汉能集团的创始人李河君驾驶着一辆全太阳能动力汽车“拉风”出场,并一口气发布了4款Solar系列全太阳能动力汽车之后,几乎整个汽车界都记住了他。
当然,如同大家都普遍记住了当初的贾跃亭那样,对于这个初来咋到,还未真正步入造车行列便声称,要对整个行业产生颠覆式影响的“门外汉”,外界普遍投之以质疑、讥讽乃至不屑一顾的目光。
回过头来看,但就造车、造太阳能汽车这件事而言,外界的种种质疑不无道理。毕竟,抛开造车固有的行业门槛不说,才爬出“谷底”不久、资金并不富裕的汉能,想孤身杀入造车行列,本身就绝非易事。况且,其宣称要造的还是,从各方面来看都还很遥远的“全太阳能”动力汽车。
在《汽车人》看来,李河君应该是想通了。与其一意孤行地、直接加入到新造车运动潮中,还不如专心做好其原本擅长的太阳能电池、间接入局。事实上,尽管官方并未公开透露称,从此汉能方面将要放弃自己造车的想法,但此次“牵手”奥迪的这一实质性举动,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让外界看到了,李河君和汉能在野心与狂妄之外,多了一丝务实与变通。
从当初高调宣称要加入到新能源造车行列,到如今“悄悄”投入奥迪的“怀抱”,汉能的这一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值得业界思考。对此,笔者想到了业内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宁德时代做电池和董明珠造车。
840亿!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今年3月,有媒体曝出鸿海集团旗下子公司以10亿元投资,仅获宁德时代1.19%的股份。一时间,以做汽车动力锂电池蜚声业界的宁德时代,因高达840亿的市场估值,引发业界震惊。半年过去,据《汽车人》记者了解,目前宁德时代最新一轮的估值已经突破1200亿元大关。
坦率地讲,对于宁德时代如此之高的市场估值,笔者丝毫不感到意外。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有堪称业界领先的动力锂电池技术,包括宝马、上汽、北汽、长安、吉利、宇通等众多主流汽车厂商,都来寻求与其合作。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放到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中来看,宁德时代不出现如今这般市值,那才叫怪。反之,设想一下,如果宁德时代自己也杀入造车行列,众人还会一同抬它“上天”吗?
再看看执着(或者说执拗)的董明珠。“银隆是埋在沙里面的金子,我们去把它挖出来。”因为在造车一事上的“执拗”,前半生被牢牢打上“格力”标签的董明珠,后半生注定要和银隆捆绑在一起了。力排众议也要坚持造车,对于董大姐骨子里的这种倔强劲儿,和其一贯的“女强人”性格,外界不乏褒奖之词。
然而,笔者认为,倘如银隆的钛酸锂电池,真的如她所言,是埋在沙里面的金子。那么,与其在缺人又缺钱的条件下,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既做电池又造车干啥?集中资源一心一意地,先把“钛酸锂”这块金子挖出来,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后,同更多的主机厂一道聚沙(应该是金子)成塔,不是更好?!
独行快,众行远。汉能联手奥迪,应再次让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以及“门外汉”们认识到,造车终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没那么简单。新造车这条路上,正确认识自己、找准企业定位,做好做精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而吸引现有的主机厂与自己联手,或许是相比于自己一意孤行地杀入到新造车运动中去,更加理想的一种姿势。(《汽车人》记者/刘志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