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刃向内,创新“造血”。过去的一年,中国重汽的内外变革正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文/《汽车人》张敏
好消息在不断传来。
12月25日至26日,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任务。山东重工集团深耕全球市场,实现了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备受瞩目。
今年前11个月,山东重工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国重汽出口额同比增长23%,预计全年可出口重卡4万辆,连续15年稳居国内重卡行业出口首位。
在中国重汽63年的发展史中,2019年值得记上浓重一笔。这是中国重汽战略重组改革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重汽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山东重工集团重组中国重汽尘埃落定。在新掌舵人谭旭光的强腕推进下,山东汽车产业整合稳步推进。这背后是扑面而来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浪潮。在此潮流之下,山东省推进省属企业产业整合重组,汽车业是重要板块之一。
在风云际会的大时代面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的命运,都将随之改变。去年秋天,谭旭光回归中国重汽,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重汽自内而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近两个月来,随着改革和调整逐步到位,中国重汽集团快速实现恢复性增长,体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
今年11月,中国重汽重卡销量18668辆,环比增长44.27%,同比增长24.30%,实现高增长。截至11月份,中国重汽订单总量已超过去年。
对于正在深化改革中的中国重汽而言,这一份成绩来之不易。改革意味着推倒重来,意味着动荡与沉浮。但同时,改革也是发展契机,中国重汽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这也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的宏大目标之下,中国重汽努力寻找并抓住的时代机遇。
变革
时间回到2018年9月1日,谭旭光“空降”中国重汽,出任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履新当日的内部会议上,谭旭光自信豪言,计划3-5年内将中国重汽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商用车集团,并在2025年前进入全球前三。
随后,谭旭光在中国重汽的一系列讲话,开始在网上流传并引起行业震动。
无论是狠批一些因循守旧、自我满足作风的“不改变就灭亡”,还是“不换思想就换人”,都能看出这位掌舵者的变革决心。
以“心无旁骛攻主业”为开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此拉开帷幕。
首先,从团队建设入手。2019年春节刚过,中国重汽新一届领导班子率先以改革为突破口,打响了新重汽发展的第一场战役。3月2日,中国重汽中层领导干部的竞聘工作就已经结束。4月2日,机关部室主管级岗位开始公开竞聘,两周时间后,新就职的98名干部公示完毕。
全体干部起立重新竞聘,鼓励年轻人担当重任。中国重汽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淘汰机制,初步形成了年轻化、知识化、国际化的团队。
其次,心无旁骛攻主业。来到中国重汽的第一天,谭旭光就在全体领导干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宣布砍掉中国重汽房地产业务。伴随着中国重汽集团房地产板块剥离工作拉开序幕,物业、医院为代表的非主营业务正有序退出。剥离商用车产业相关度不高的经营形态,中国重汽实现了向主业的聚焦。
第三,降本增效改革。中国重汽在全集团、全系统建立起了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管控、费用归口管理,导入价值工程,各项费用大幅度降低。
通过改革,2019年中国重汽全年接待经费由7000万元降到了1000万元;同时,中国重汽集团还对4500家供应商进行全面整合,全面取缔单一供方。改革在斩断了企业内外隐形利益链条的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成本。在此基础上,中国重汽加大了对市场的支持和研发投入,有效提高了成本竞争力。
在试图堵住“失血点”的同时,谭旭光还为中国重汽不断导入市场化机制,塑造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是“造血”的源泉。无论是聘请国际知名公司咨询、推进研发系统改革,还是加快人才引进、加快产品研发、提速产品优化升级,以及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大全价值链的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强化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都体现了中国重汽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为实现由价格驱动向产品驱动的转型,2019年二季度以来,中国重汽由总经理带队,分多个小组对市场进行了细化研究,集中火力对产品进行了梳理整顿。这为创新提供准确的方向。
推动内部改革、进行人事与文化的初步整合,赢得广大职工支持,为全面重组奠定基础。
融合
9月29日,在谭旭光入主中国重汽13个月后,中国重汽发布公告称,山东重工集团通过股权无偿划转方式成为中国重汽集团的控股股东。
这标志着山东重工对中国重汽的资产重组工作全部完成。山东重工由此一举登顶中国最大商用车制造商,并跻身全球销量前三。
为何要重组?谭旭光认为,2021年商用车将全面对外开放,单一的力量无法在全球参与竞争,中国重汽和山东重工实现重组是大势所趋。面对即将对外资开放汽车市场的压力,他还肩负着山东汽车产业整合的重任。
重组不为做大,而是做强。
完成重组之后,不管是潍柴动力发动机,还是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都将会为中国重汽提供支持,从而实现更优化的资源配置。
潍柴动力正在进一步导入重汽产品之中。根据2020年零部件采购协议与销售协议,2020年,中国重汽向潍柴采购零部件上限为14.7亿元,向潍柴销售零部件上限为6.4亿元。
中国重汽向潍柴动力采购发动机可有效补充自身发动机产品谱系,为用户提供高端MAN技术动力与中低端斯太尔发动机外的更多选择。背倚潍柴动力,中国重汽正在打造充满市场竞争力的“黄金产业链”。
相对于产品,谭旭光认为,企业的内核,归根结底是文化与精神。他说,人与人的彼此认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才是重组的关键。
为此,中国重汽和潍柴在文化和管理上进行深度融合。企业组建了融合小组,多个批次将中国重汽和潍柴的干部互派学习交流。同时,在人事任命上,原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勇被任命为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进一步强化了双方战略协同。
在管理上,中国重汽全面导入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注入中国重汽整车元素,形成中国重汽的管理文化和方法,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优化
2020年,中国重汽人需要更加努力。
中国重汽集团2020年商务大会上,董事长谭旭光提出“3个20万战略目标”,即2025年前公司销量目标为重卡20万辆、中轻卡20万辆和轻型商用车20万辆。
随着战略目标实施,中国重汽中长期成长空间将开启。2020年,国内物流重卡有望受环保影响维持较高销量,工程重卡需求有望受基建与治超带动大幅增长,这也为中国重汽目标实现提供了基础。
谭旭光表示,未来,中国重汽集团将配置更优质的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上,2020年,中国重汽针对客户需求对型谱进行全新规划,将面向不同细分领域固化配置,丰富完善标运、标重型工程车型谱,全新推出豪沃TX系列车型,优化扩展汕德卡系列型谱,加强新能源产品开发,还将在国六排放升级及智能化方面推出全新产品。
在渠道上,每年要淘汰10%以上的僵尸渠道,引进15%优质渠道,从而使渠道形成竞争机制。
中国重汽将出台一系列以客户为导向的改革措施,提升在终端销售市场的竞争力。据介绍,中国重汽正在计划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督促销售团队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24小时快速响应,保证客户问题不过夜。
优势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将是中国重汽的下一个目标。目前,中国重汽正在打造从供应商到终端客户的数据管理系统,并争取在年底全面实现全程数据化的目标。
刀刃向内,创新“造血”。过去的一年,中国重汽内外变革正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尽管成效需要时间来进一步验证,但在改革与经营的初步平衡中,掌舵者的智慧已经凸显。(文/《汽车人》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