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上海车展】告别油改电,东风本田的转身能有多快?

汽车人传媒 2025-05-02 21:50:37 作者:张恒

 

东风本田加速电动转身,2030年前推10款纯电新车,纯电平台+双品牌战略能否破局?

 

文/ 张恒

 

2025上海车展,东风本田没有再试图用燃油车撑起门面。全新发布的e:NS GT与此前已亮相的S7,一如既往地强调“操控”与“安全”,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身上的一个关键词:纯电平台。

 

这家曾以“技术本田”闻名的合资企业,正以自身优势为筹码重返赛场,准备打出独具特色的新战略。

 

弯路、反思与平台级重构

 

合资新能源的困境不再是行业秘密。曾经的技术优势,在智能电动时代迅速被削平,尤其是东风本田——最早探索纯电的合资公司之一,走得早,也确实走了一些弯路。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 潘建新

 

“我们从最早的油改电,到今天的纯电平台,东风本田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探索,一直没有停下过。”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这样说。他强调,接下来的车型,会基于纯电平台开发,强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本地用户真正关心的功能。

 

某种程度上,这种坚持的价值,正在重新被理解。e:NS S7的市场反馈不错,紧接着推出的GT车型也更接近运动化定位。这似乎意味着,本田终于想清楚了“电动也可以很本田”的打法。

 

东风本田总经理 渡边丈洋

 

事实上,东风本田转型节奏正在明显加快。今年上海车展上,东风本田总经理渡边丈洋再次重申:“到2030年前,东风本田将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车型。”这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如今显然有了更紧迫的背景。

 

为什么是“10款”?一方面,是对自主品牌推陈出新速度的应对;另一方面,也是为东风本田在后合资时代争取更多主动。

 

但比起数字,更具象的是背后的产业基础。2023年10月,东风本田正式投产本田全球首座新能源工厂,进一步强化了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能力。这不仅是关乎生产效率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它为后续电动车型的落地提供了平台级的支撑。

 

 

这也是为什么,渡边丈洋在群访中频频提到“深化与本土企业合作”。Momenta、DeepSeek,这些中国智能驾驶和AI领域的前沿玩家,正被纳入东风本田的战略朋友圈。换句话说,“电动化”不再只是推出几款车,而是整条价值链的重构。

 

灵悉与双线并进的品牌打法

 

如果说Honda是“技术本田”的延续,那么“灵悉”就是东风本田对未来的试水。它既是品牌,也是一种差异化战略的表达。

 

“灵悉更贴近年轻一代。”潘建新坦言,这是为了更精准地服务目标客群。他强调,灵悉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Honda形成双品牌矩阵,各自发挥作用。

 

不同于本田主品牌自带的“技术范”和“中年气质”,灵悉更像是一次营销风格的再造:用户共创、年轻化设计、性价比强调……这些元素,正在让灵悉逐渐跳脱出“合资”这一标签的限制。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几年里,东风本田的电动战略将围绕“两个前线”推进:一边是全球同步、本田主导的平台车型,另一边则是本土定制、灵悉主打的个性化产品。

 

当然,转型并不意味着全面舍弃传统资源。“油车仍是销售结构的主力。”潘建新毫不讳言。

 

一方面,850万存量客户是东风本田宝贵的资源,不能轻易放弃;另一方面,燃油车的营收稳定性,仍是支撑电动化转型所需的“现金奶牛”。

 

因此,我们看到了一种“双线作战”的策略:一边对现有燃油车进行中期改款、持续优化配置;另一边则将部分资源倾斜给电动车营销,以支撑新能源的增长。

 

 

不仅如此,东风本田也在调整终端组织方式来适应这种转变。在面对经销商网络的稳定性问题时,东风本田采取的不是拆旧建新,而是“资源整合”,比如用一体化销售网络共建燃油与电车的营销能力,并探索更贴近客户的数字化营销方式。

 

东风本田销售部副部长李十全就提到:“改变传统展厅接待方式,以精准触达客户画像来提升效率。”可以说,这家老牌合资车企正在主动适应新消费场景的变化。

 

利润、用户与本土化决断

 

价格战之火,早已烧遍中国车市。面对“降价求量”的压力,渡边丈洋的回应显得务实:“牺牲利润换短期份额,不可持续。”

 

但东风本田并非完全拒绝价格调整。以S7为例,在市场反馈不佳后,东风本田迅速做出“有诚意”的调价,并为已购车主同步推出“保价保权益”政策,全额补差价。

 

在一口价、全链路用户保障、听取消费者声音等策略的加持下,东风本田试图在维稳中完成对用户关系的重塑。“以用户为中心”在这里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电动化转型中东风本田能够保住基本盘、拉近用户距离的关键动作。

 

 

但如果说“用户关系”是面子问题,那么“谁来定义产品”就是合资企业最核心的里子问题。

 

当被问到“是否像丰田那样,让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定价、开发”,渡边丈洋没有明确回应。他说:“我们正在持续关注,进行探讨。”

 

这不算一个激进的回答,但某种程度上,它透露出一个合资企业的矛盾与谨慎——本土化,是东风本田不能逃避的命题,但何时放权、放多少权,还需要时间。

 

不过,和本土企业更深入的合作、在智能化供应链上的本地化,显然已经在悄悄推进。未来的东风本田,很可能会越来越像“中国车企”。

 

 

必须承认,在智能电动的时代浪潮下,合资企业的“缓慢”不再被市场宽容。但东风本田显然没有躺平,它试图用更贴地的产品、更务实的价格、更主动的技术合作,在这场转型中重新证明自己。

 

对一家成立20余年的合资公司来说,转型从不是轻松的决定。但在采访室的一个小时里,从“长期主义”到“保价保用户”,我们看到了东风本田不再回避变化,也不再等待奇迹。这个转身,或许来得不快,但来得认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