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真正看重的,始终是“产品力”。“一口价”之后,还需要大量产品进店,与快速迭代升级。
文 / 吴毓
时至今日,如果还抱着“一口价”不放,把它当“安宫牛黄”那样供着,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从2024年成都车展至今,“一口价”的顺风旗已经太久。这一销售模式,确实提振了消费者的信心,解决了“买贵焦虑”的问题,但也隐藏掩饰了一个疑问——消费者的纠结犹豫,仅仅是因为“买贵”吗?
消费者真正看重的,始终是“产品力”。
上个世纪末,市场上有奇瑞风云、吉利豪情,也有长安之星、秦川福莱尔,还有柳州五菱、松花江中意,但“桑捷富”一直成为有车生活的向往。除了解决0到1的问题,它们都有着无需叠甲的产品力。
进入21世纪,A0级的POLO赛欧10万元起价,一辆加了运动套件的速腾1.8T要卖到20万元……贵嘛是真贵,但也真是不愁卖:颜值、品控、性能、油耗,几乎找不到短板。
今天的市场也是如此。消费者确实比价,但首先是比品牌、比产品。这就像写字楼的午餐选择,有预算问题,但考虑最多的还是口味。
应该说,在“一口价”之外,消费者还有“求新”“求变”的需求。销售是接受“一口价”的,但消费者早已习惯了成交价<终端价<指导价的模式,性价比没达到预期,颜值外观不合眼缘,那就再等等。
在合资渠道干了近20年的老陈说,最怕那些隔了大半年又回店的客户:肯定是喜欢才会回来,可到店里一看,价格没有余地不说,配置性能也没有变化——那些被对比的国产车却已经升级一轮了,堂兄弟也有了一大堆。“这样的户铁丢,但这样的战败实在是窝囊”。
其实,经销商本质上也有强烈的跑量需求。一家授权4S店开门营业,总要有Call车有交车,才能带动金融、保险、精品,带来保养、维修和事故车,才能保证资金运转。这就像楼下的餐厅,有招牌菜镇场子,还有凉菜酒水保利润,但客人进店与翻台率是前提。
“一口价”初期,大家会看着大区总小区总的面子守一守价格。但时间长了,难免有吃不饱的店悄眯眯开个口子。车价必须不动,但终身保养、车衣车膜您可劲儿挑……太阳底下没有秘密,这口子一开,难保其它店不会有样学样甚至大胆创新。
“一口价”之后,还需要大量产品进店,与快速迭代升级。
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从来多样且多变。企业不仅要做到量大管饱,还要不断创新带来新鲜感,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跟不上节奏的,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甚至就此没落。
但是,科技创新带来新鲜感,真正是知易行难。
曾经听一个“主包”讲述自己的买车经验,要待新车上市半年后再买。他的逻辑很简单,车企的验证专业严谨,但也难免存在疏漏;与其上市就买“当小白”,不如给车企留出改进的时间窗口,等其它“小白”验证反馈-车企优化除虫后再出手。
不谈半年时间能否完成“反馈收集-实路验证-工艺调整-量产销售”的闭环,只说产能爬坡期,不仅工厂与供应链都是马力全开,供货合同至少是到6个月起跳,真正优化工艺修改材料,至少是一年后的事情。
除了时间维度的“难”,还有科技创新的“难”。这就像面对冰箱空空、菜篮寥寥,巧妇也难;想要做到快速迭代,同样需要有料可用。
如果恰好有前次研发的余料——“设计冻结”时没有采用的技术,当然更好;如果采用全新技术,就要涉及到技术可靠、成本可控与定位适当的问题。
这就像iPhone17此次放弃的高功率快充、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既有技术成熟度的原因,也有成本控制的考虑,但到了iPhone18时,它们可能克服了成本、可靠问题,但也有可能已经昨日黄花。
一个“快速迭代”一个“科技新鲜感”,不仅考验技术创新、多元布局、可靠耐用,还考验用户洞察与长期服务,背后是企业体系实力、战略定力的全面比拼。如果说智电时代是汽车制造的下半场,那么这样的考试只是开胃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