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浮的流量与苍白的热点,吸引的只是反复横跳的墙头粉。不计代价的投入、长期主义的坚守,才是用户至上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诚意。
文 / 吴毓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消息,一汽-大众日前召回国产奥迪10.1万辆、进口奥迪约3.3万辆,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解决“因显示屏关闭而无法显示发动机转速、车速和挡位等信息”的问题。
同期召回的还有三个品牌,广汽本田召回3316辆进口Acura MDX,解决行李厢尾盖灯无法点亮的问题;宝马(中国)召回进口72辆M1000R、M1000XR系列摩托车,修复转向减振器内阀销位移的隐患;大庆沃尔沃召回6973辆国产S60、5492辆国产S90,修复玻璃与车身粘合不够牢固的缺陷。
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召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汽-大众的召回有点太实在。
首先,一汽-大众委托经销商升级控制单元软件,虽然“用户无需承担任何成本”,但背后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的投入。
以一汽-大众授权经销商为例,一台召回车辆到店,从客户预约、现场接待、初步诊断,到派工领料、维修作业、质检洗车,以及回防跟踪、定期关怀……几乎所有的服务资源都要跑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一子落而满盘动。
但其好处也显而易见:不同批次车型的硬件配置不同、系统版本有异,需要匹配VIN码避免“错刷”,用户自行操作可能导致系统“变砖”;升级后的相关功能一次性完成联动测试,电池健康、线束链接等等细节也可一并验证……
有多少车企,打着例行更新的旗号,顺便修复Bug,笔者没有数据。但车企更倾向于采用OTA的方式修复问题,在召回的同时顺便来一次“科技秀”,绝对是现实。
据《关于2024年全国产品召回情况的通告》,2024年中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其中,通过OTA方式实施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占比36.2%。
相比之下,“到店升级”虽然少了炫技的机会,但更显超越角色的责任。
其次,在过去的20年中,只有不足半数的车企主动采取召回措施。一汽-大众是其中的“少数派”。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9月30日,我国缺陷汽车累计召回3023次,涉及车辆1.12亿辆。其中,受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影响的汽车召回596次,共计5695.10万辆,占比50.99%。
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是基于大量消费者的普遍投诉而启动。这种官方监管,虽然是自上而下的俯瞰,但调查分析均是一事一议,其认知的广度、探究的深度,显然无法与车企对自家产品与用户的认知相提并论。
简单地看,对于用户的负面反馈,车企绝对可以做到闻风而动甚至杯弓蛇影。甚至可以说,这才是一家车企的正常反应。但有50.99%“被迫启动”召回,就很有意思了。
这中间,确实有车企仍在对问题评估分析,也有缺陷和解决办法尚未最终确认的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品牌是不做深入调查、不去认知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甘于做“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鸵鸟;还有一些是心存侥幸,希望通过私下协议甚至“锁喉手”“扫堂腿”来掩盖问题,把自己当成追着狮群霸凌的非洲象。
一汽-大众之所以坚持召回,因为用户安全是其不可动摇的底线,更因为奥迪品牌的品质坚守与责任担当。
今天的汽车圈,大家忙着做“大事”。
车企高管赤膊上阵,为粉丝拉车门、坐车顶开直播,问题爆了就两手一摊“没想到”。少有人愿意花点时间与用户坐下来聊聊谈谈,就算每家店都去聊一天,微博能涨几个粉?
还有生搬硬造强推概念的频出,动辄“千万最好”、“百万最佳”,几斤几两自己不知道吗?少有人去仔细思考流程再造工艺优化的问题——就算工艺、品质都练成佛山无影脚,能当“广东十大杰出青年”吗?
这些虚浮的流量与苍白的热点,吸引的只是反复横跳的墙头粉。不计代价的投入、长期主义的坚守,才是用户至上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诚意。
这一次,笔者为一汽-大众点个赞。【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