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推动力度似乎已经超出了此前的想像,据悉,工信部日前召开会议,邀请39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和区域负责人,商讨新能源汽车推广意见,破除此前备受业界诟病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就是议题之一。
地方保护是新能源发展中被认为是一个较大的障碍,如果这一障碍得到真正破除,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车企参与到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投放当中,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政府对于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决心,也意味着其他的障碍有望得到解决,据称,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探索新的方式和可能。
同时,在政府层面积极行动的同时,各大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也明显加快,一种新的格局也在加速成型之中。毫无疑问,在这一轮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车企赢得的是未来。
扫除“拦路虎”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有计划清理地方保护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录,地方原则上不再设立独立的发展目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确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各地情况不一样,新能源汽车推广有地区差异,不是简单发个文件就能解决问题。”
专家表示,废止新能源汽车地方目录,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而给予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将加速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
此前,地方保护是新能源鼓励政策之中的一个“明规则”,在北京和上海最先推出的“地方目录”中这一倾向也十分明显。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审核备案管理细则》显示,在当地政府认定的能享受地方补贴的新能源产品中,并不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因此,荣威550PlugIn、比亚迪秦等车型未能入围北京市的目录。而上海2012年11月开始实施的《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与维护保障技术规范》也通过设置相关技术标准把不少非本地汽车企业排除在外。
今年1月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四部委下发的《关于支持沈阳、长春等城市或区域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障碍限制采购外地品牌新能源汽车,如设置地方标准、地方性车型目录等,对已经施行的应尽快整改。
今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深圳调研时再次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
评论员张志勇表示,因为地方保护,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不能进入所有的国家批准的试点城市,没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即使因为地方政策的倾斜,仍然不能生产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不仅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规模无法扩大,各个新能源汽车企业也背负沉重的投入成本。
因此,此次破除地方保护是政府压力和市场呼吁力量的结合,虽然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其背后的问题并不轻松。
因为除了地方保护的明规则,一些“潜规则”仍然有运作的空间。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性,本地的车企也确实更有优势。因此,正如许艳华所说,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除了地方保护之外,困扰新能源汽车产业多年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目前也迎来利好消息。5月底,国家电网正式对外宣布,将引入社会投资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计划于2014年上半年再建65座充换电站、3000个充电桩。同时,公布了在相关领域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同时,在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创业模式、加大公交车公务领域推广、扶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等方面也将会有新的政策出台。
“此次,国家从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基础设施、地方保护等各个环节对症下药,说明主管部门已经开始有意消除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实际推广层面的阻碍。这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相关企业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有车企人士对此十分看好。
但同样的问题是,还需要时间。而且一些新的事物和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因此,对待新能源汽车仍然不宜盲目乐观。
车企争夺战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启动尚有距离,但是车企们已经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希望能够占据先发优势。这其中的代表除了习近平主席参观过的上汽荣威之外,北汽和江淮、比亚迪等车企也是佼佼者。
在集团整合发展上动作迅猛的北汽,在新能源领域同样不含糊。
北汽今年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把新能源业务板块升级为集团子公司,3月挂牌成立国内首家股份制新能源汽车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新能源),以60%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日前,北汽新能源董事长林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汽新能源将推出高中低三个系列的纯电动汽车,其中低档系列将定价在五六万元,针对年轻的上班族。
而关于高端纯电动汽车,早在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放言,明年年底投放一款超过特斯拉的产品,林逸透露,这款产品是北汽与一家外国公司共同研发,续航在300公里以上,相当于奥迪A6级别。“共同成立的这家公司北汽已经控股,作为第一大股东,它来做这个工作,我们引进国内,属于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林逸表示。
另外,在目前热门的无人驾驶和无线充电技术方面,林逸表示,北汽和某高校的研究机构正在合作研发,其中无人驾驶样车很快将推出。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占据优势地位的江淮,在今后还将受益于国企改革,同样这一利好也会反作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就在6月9日,江淮发布提示性公告,称近年来江淮汽车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及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推广,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收到合肥市财政转拨付的部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助款7282万元。
虽然相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这一补助并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至少是实质性的利好,同时,也表明未来新能源仍将是政府的鼓励方向。
一直以新能源技术见长的比亚迪也在不久前募资42亿元,以期破解电池的产能瓶颈。
就目前而言,这些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还很难得到足够的回报,但它们的布局更加看重的是今后的领先优势。
同时,在新能源领域,一些创新的合作模式也在探讨之中,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酝酿着关于这个行业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违者中国商报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