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记者/张恒
光伏、团购、私募、电商、手游、大数据,无论是商圈还是金融圈,一窝蜂乃是中国现今最常见的现象。这表现出两个问题:一,大多数中国人和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真想要什么;二,人们受他人影响和近期事件影响过于强烈,这也暗藏了人怕错过、怕失去的心理。
互联网造车,新的一窝蜂。除了喊的最响的乐视,BAT三巨头也参与进来。有不少专业人士算过账,乐视想凭自己的实力造车或许还早了一点。峰回路转,两会期间,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3月9日透露,北汽将和乐视将联手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乐视超级汽车副总裁吕征宇在近期也公开表示会和北汽集团联手打造超级汽车。
受此消息影响,北京汽车股价在3月9日和10日应声上涨,从8港元升至8.53港元,其中10日盘中最高触及到8.9港元,但成交量无明显异常。乐视网9日上涨4.2%,10日涨停,成交量同样也无明显异常。
讽刺的是,乐视网曾在今年1月份发布公告明确告知乐视超级汽车项目和乐视网上市公司并无股权关系,虽然乐视网和乐视汽车均是属于母公司乐视控股旗下。同时,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不是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车的资产。那闻风买入这两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们,跟着乱兴奋个啥劲儿呢?人家没关系啊!
没错,不少投资者还弄不清一家上市公司里面到底装了什么资产,也搞不明白集团企业中无数子公司和孙公司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借着这个话题,政府层面对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却有了明确的态度,两会期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3月5日表示,中国将鼓励像乐视网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去开发电动汽车,因为它们有为汽车行业创造新生产模式的潜力。
彭博社称,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表态是目前为止对科技公司将被允许研发电动汽车一事的最为清晰的指示。工信部也将联合发改委共同管理汽车行业,该政策或许能于最近几个月内敲定。
同时关注互联网行业和汽车行业,会发现两者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是互联网是用户思维,消费群体思维,而汽车行业是行业思维,产业链思维。具体上,互联网公司是不管什么行业不行业的,他们只关心他们的用户群,为了用户群可以随便跨行业。但汽车企业绝对是以行业为中心,然后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再去生产不同的车型。车企固定是行业,能换的是用户群,互联网公司固定是用户群,能换的是行业。
人们期待着两种思维的碰撞与渗透,但无论是乐视,还是BAT,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区别于车企与苹果公司,那就是他们没有硬件工业设计基础。电视?对比汽车,过于简单了点吧。
所以会有车企大佬也对此不屑一顾,今年1月份召开比亚迪全球技术解析大会暨首届迪粉大会的同一天,乐视也在举办主题为“定义未来”的发布会,公布超级汽车“SEE计划”。在被记者问到时,王传福毫无掩饰自己的态度:“这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而已。”他说,“互联网自己的硬件设备都改变不了,怎么能改变汽车的设备呢?”看来,王传福早已知晓核心问题,就是互联网企业并没有硬件工业设计的基础。
一向以宣传市场化理念为己任的李书福面对这个话题,开放地说:“谁想造车都可以做。”他认为汽车市场应该完全开放。
正如很多业内人士预计的一样,乐视超级汽车,乃至BAT涉及汽车领域,它们只是想做汽车的软件体系,而非硬件,这和特斯拉以及苹果造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这些互联网公司就需要联合车企一同完成项目,互联网企业出软件部分,车企做硬件。百度李彦宏也在两会期间明确表示,百度不会制造汽车硬件,百度想做的是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并用在汽车上。
翻来覆去,既然还是车企做硬件,那想象一下,乐视超级汽车到时候的外形会是像北汽绅宝还是小E呢?
目前,包括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北汽集团和乐视的合作,车企集团的态度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够刺激公司股价的上行。可早已步入2000亿美金俱乐部的丰田汽车一位高管表示:“我们不会只生产一个壳子,而把灵魂交给别人。”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表述过,这就是互联网企业和车企之间的一道断层,解决这个断层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即生产硬件又生产软件,就像特斯拉一样。苹果也是个好例子,乔布斯就是用自家系统和硬件为一体的设计,令苹果远远地甩开了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企业,所以目前最靠谱的是苹果造车,也要5年后见了。(作者/张恒 责编/袁月)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