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记者|黄耀鹏
如果菲利普·墨菲(PhilMurtaugh)信仰上帝的话,他肯定将来自中国的聘任书,当做上帝的礼物,一次挽回自己职业声望的绝佳机遇。这位已经60岁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抓住最后一个人生机会,如果评论界不是特别武断的话。
很不幸,赏识他的人有可能按图索骥。“在跨国公司中国区成功过的欧美高级经理人”这一条件,猎头说说无伤大雅,董事会如果当真,就有点“图样”了。
没有一个经理人可以用事先准备的框子筛选来,然后按照画好的路线图走向成功的。墨菲到底适不适合领导屡受挫折的观致汽车公司?假设存在一个类似选秀委员会,他们也许过于看重墨菲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将其丰富的职业履历与广泛的人脉和从业经验等同起来。拥有最后决定权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和以色列公司(Israel Corp.)董事长兼CEO尼尔·吉拉德(Nir Gilad),对以一己之力在中国打出一片天地的墨菲,看做能力挽狂澜的人。
去年年底,奇瑞和以色列公司高层都否认了撤资传闻,但承认观致的困难“超出预期”。毫无疑问,两方投资7年,观致面临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股东们当然不会蠢到将观致的命运交予一个人来承担。但如果墨菲失败,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观致公司将承受再度延宕的时间成本。
既然性格即命运,墨菲在此前岗位上的性格体现与职业表现一样重要,都为这次观致之旅的命运走向提供了点线索。
上海通用的绝响
正像观致董事长陈安宁说的,墨菲“擅长搭建高效的组织架构,开发新产品和建设新品牌,最重要的是在充满挑战的环境里展现了杰出的领导才能”。他并非营销人才,其长处在于协调和梳理。擅于运作一个从无到有的大项目,前提是老板对其放手,即充分授权。
作为“上海通用奇迹”的缔造者之一,主角耀眼的光环遮蔽了墨菲当时拥有的“友好环境”:上海市政府的全力合作、通用高层的支持,上汽董事长胡茂元与之共事融洽。
墨菲不会自大到将上海通用的建立看做他一个人在“创世纪”吧?再谦虚的人,在长期的成功和顺风顺水的环境中,也很难保持谦逊和清醒。2005年2月,墨菲被美国权威汽车杂志《MotorTrend》评选为全球汽车工业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之一。作为跨国企业地区级CEO,这个荣誉不多见。墨菲达到了他个人声望的顶点。他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否还能中肯而现实?
他的老板、时任通用CEO瓦格纳开始着手调整全球管理架构,亚太区的机构也随之调整。瓦格纳此时还未认识到通用的危机。通用改为按照全球职能调整领导人选,分别设立负责全球制造、研发、营销、公关、采购的高管,每样4人。
“大四喜”的结构表明了通用沾沾自喜的扩张理念。
一下子多出这么多的全球高管,地区级权力遭到极大削弱。亚太区和中国区被挤压到一个层面:亚太区CEO卓亦凯率团队从新加坡移师上海震旦大厦22、23层,居于中国区的头顶上,其中意味昭然若揭。中国区总部则迁到金茂大厦,墨菲想用迁址表达什么?
胳膊拧不过大腿。通用中国的决策、管理职能被卓亦凯抓在手里。采购营销则下放至上海通用和通用五菱。墨菲变成了谁也指挥不动的光杆司令,在其看来,无疑于驱逐令。
墨菲很早就知道,他无望被提升为亚洲区总裁。瓦格纳看重财务运作背景和底特律班底的厚度。墨菲多年海外服役,在美国本土没有人脉根基可言。对于一个在通用服务32年的高管来说,有点不可思议。观致既然要求高管“欧美血统”,到底要的是欧美人士,还是广泛的海外人脉呢?
墨菲当年飞到底特律,说服高层同意将通用金融、泛亚设计中心纳入到上海通用旗下的风采,恍若隔世。墨菲辞任已成必然,他在通用已经没有什么要做的了。
上汽的过客
墨菲在辞职信中,仍然主张无保留地与中方加强合作。他仍然秉持上海通用并购五菱时期的策略。一方面拉住上汽,一方面制衡拥有先发之利的上汽另一个伙伴德国大众。
通用一直沿用墨菲的战略直到现在。墨菲与胡茂元从谈判对手、工作搭档,经过长时间的共事,成了哥们。胡在不同场合称墨菲为“兄弟”,却从未把这一“桂冠”授予哪个大众高管。两个小个子强人,非但没有格格不入,反而发展出比惺惺相惜更为融洽的感觉。
胡的继任者陈虹也与墨菲关系极佳,从一个小团队一起打拼起来,攒了庞大的家当,绝对不是公事公办的合作关系。
上汽打算聘用下台的墨菲担任副总裁,负责运营上汽刚收购的双龙汽车。如果立刻聘用,有点犯忌。合资企业的两方各为其主,有合作也有利益相悖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现在代表美方的CEO下台后突然转投中方阵营,让通用管理层做何想法?按照纯粹的职业眼光,这就好比球员转会,谈不上什么背叛。通用高层也许如期望的那样“职业”,不会倒过来怀疑墨菲在任时的忠诚。
回过头来看,通用管理层并不担心这一点。反而是上汽这边比较谨慎,直到2006年5月,才宣布墨菲加盟,淡化可能的争议。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墨菲带着重组双龙业务的重任,没想到深陷在与工会的肉搏中。韩国企业资方一向视与工会谈判为畏途,强势如郑梦九都几次徒呼奈何。在一个美国人看来,双龙工会在谈判期间的行径简直不可理喻。
双龙的劳资关系和业务陷入死结。尽管这是一个任何人都难以解决的难题,但仍然不可否认,墨菲也许第一次因为不能搞不定烂摊子而另谋他就。墨菲故事的节奏遽然加快了。(部分节选,详细内容见《汽车人》杂志3月刊)(作者/黄耀鹏 责编/袁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