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年国内车市,即使在并不平淡的车市背景下,自主品牌也走得尤为惊心。从上半年跌入冰谷“生死存亡”到年底回暖出现转机,自主汽车画出了一个大大的U形曲线。
“自主品牌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部分业内人士欣喜地判断。在他们看来,销量提升的背后是自主品牌车企竞争力的提升。
问题在于,尽管近3个月好于上半年,但从全年总体来看,自主品牌发展呈现出了更多的不平衡态势。由于企业自身发展机制以及市场战略不同,自主车企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此前曾经预言“今后3到5年内,一半自主车企无法存活”的中汽协秘书长董扬也认为,虽然过去 两个月出现回暖,但自主品牌的冬天仍未过去,甚至明年还会延续今年的严峻形势。
触底回升 消费环境改善
继九十月市场占有率缓慢回升之后,自主品牌11月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反弹,创20年来月度最高纪录。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11月自主品牌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的市场占有率达35.1%,而广义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也升高到42.6%。
谈及自主品牌快速回暖的原因,吉利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刘金良表示:“自主品牌销量回升,与日系车销量下滑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品质的提升和品牌以及渠道变革的成功。”
内生力量确实很大程度上成为自主品牌向上的动力。上汽乘用车公关部长汤跃进告诉记者,上汽已率先完成了全年20万辆的既定目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汽乘用车单车均价达到11.2万元,直接切入合资品牌车企的价格区间。这进一步加强了上汽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心。
局部突围 研发初见回报
刘金良的观点也得到了第三方数据证实。根据J.D.Power亚太公司上周末发布的2012年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显示,中国自主品牌连续第二年在长期可靠性方面取得显著提升,在汽车魅力指数方面也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
不可否认,自主品牌年底业绩大幅提升,有中日关系紧张带来的外生驱动力。从企业内在条件上看,自主品牌车企在品牌、渠道、质控上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面对去年以来节节下滑的销量颓势,自主品牌纷纷加速渠道整合和产品品质提升。
其中,奇瑞放弃多品牌战略,削减90%产品项目;与奇瑞类似,比亚迪也进行“瘦身战略”,对过去杂乱的经销商网络进行调整;吉利也于今年5月开始取消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汽车3个子品牌营销部,整合成3个大区。
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是,相比以往自主汽车在研发投入上的大手笔。业内人士评估,仅在过去两年,自主汽车在研发项目上的投入超过200多亿元。这直接推动了自主汽车从整车、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无论外因压迫还是内在向上驱动力,自主品牌车企经过痛定思痛的调整和改革,正不断引起新的市场关注。
优胜劣汰 两极分化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过去3个月的升温并不代表整体向好,从销量及增长率情况来看,即使是自主品牌之间,分化趋势也更加明显。从前11个月的销售完成率来看,即使有最后一个季度销量提振,自主品牌大部分都难以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即使排名靠前的奇瑞、长城也只是完成了68%和72%。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上汽和吉利外,其他自主品牌车企年度目标基本落空。
与销售业绩相对应的是,自主车企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出现大幅分化,除长城盈利呈一枝独秀外,其余车企都处于盈利下滑和亏损状态。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对此表示,实际上自主品牌阵营的两极分化一直存在,但是今年表现得更加明显,除了外因外,更多是由企业自身发展机制及市场所致。
虽然有过去3个月销量回暖,但这并不能减弱自主品牌面临的竞争压力。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难以改观的市场局面下,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将面临生死考验,这已成为必然。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预测称,自主品牌整体市场[FS:PAGE]行情未来2到3年内难有根本性改善,优胜劣汰、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自主板块上将更加明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