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制品,它与军事、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从默克尔访华,到昨天国务院发布三类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中德之间的一种政治经济默契进一步达成。
根据公开消息显示: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据悉,有关车型目录正在制定之中。
具体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这一目录之中,其实悬念已经不是太大,从7月8日默克尔和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共同出席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活动中就能知道个大概:当天的公开信息是,9个汽车品牌将参与该项目,包括宝马、华晨、奥迪、北汽、长安、戴姆勒、腾势、大众汽车和之诺。
可以说,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在这一轮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德系车企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至少从政府层面来说是这样。
实际上,中德从3年前起,曾就电动汽车合作进行过政府层面磋商。2011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共同主持首轮中德政府磋商,两国达成“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和“成立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共同探讨和制订国际标准”的共识。当年9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了“电动汽车标准化国际研讨会”,并举行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和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工业政策司在京组织召开了落实《中德关于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电动汽车工作组第二次会议。
今年10月第三轮中德政府经济磋商时,仍会讨论电动车问题。
可以说,在支持电动车发展方面,中德两国政府早已达成共识,而且其推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5月24日考察上汽集团时就特别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前段时间,工信部已经对外表示:为了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要清理地方保护政策,并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措施。
而德国也一直在力推电动车的普及,早在2011年,默克尔就提出要实现电动车2020年100万辆的目标,并在去年进一步强调对这一目标的信心。
实际上,关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是从全球政府来看,不仅仅是中国和德国对电动车情有独钟,即便是美国也曾经发布过雄心勃勃的百万辆计划,但最终宣告失败。
即便是混合动力获得了众多业内人士的支持,但除了日本之外,几乎没有国家在政府层面对混合动力有明确的支持政策,这背后的原因嘛……,我想可能只有用“政治”来解释。
有一位业内咨询人士曾经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混合动力可能绕不过去,但是因为政治的问题没有办法。”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德国在2013年仅售出3200辆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仍然坚持2020年实现百万辆电动车计划的原因。
在这位人士看来,其实在战略路线选择上,德系车企目前仍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但是,鉴于汽车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已经在这一点上吃过亏的日系车企也需要谨慎谋划。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日系车企在中国继续推广混合动力技术的决心,按照丰田此前的规划,TMEC将在2015年实现混合动力总成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现在,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车型上市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本田也在去年宣布要在3年内将混合动力技术国产,不久前,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告诉记者:“今后本田将把混合动力车型和传统车型之间的价格差缩小到1万元至2万元之间。”
降低成本,通过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取胜,或许是日系车企当前惟一的选择和胜算。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还是当前热议的互联网技术,政治因素都是最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譬如,韩国的政治受到来自汽车业财团的影响非常巨大,默克尔也是以务实的态度接受了这方面的影响力并最终成就了自己政坛常青树的地位。
在中国,这一点可能会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就目前来看,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中国在谋求着更加主动积极的地位,这回是真的要“弯道超车”了吗?
现在可能仍然无法轻易给出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文| 安丽敏)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