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其打车软件的身份来说,Uber更加有冲击力和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商业模式和整合能力,而这也是与特斯拉一样的互联网思维的根本冲击所在。
今年,这个投资界的宠儿宣布进入北京,现在Uber在中国北上广深都拥有了自己的拓展团队,日前,其全球CEO亮相北京,讲述它那个让众多投资人为之倾倒的商业故事。
模式的胜利
说到Uber的起源,还要回到2008年巴黎的LeWeb互联网峰会。当Travis Kalanick和Garrett Camp站在风中打不到车瑟瑟发抖时,Garrett发牢骚说,“假如我可以在手机上按一个键,然后立刻出现一辆车就好了。”Travis 灵机一动,决定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Uber于2010年在旧金山开始运营,此后3年来以平均每个月超过20%的超高速度增长。Travis告诉记者:“刚开始时,我在地图上看到我们有4辆车在路上行驶,我当时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有4辆车哎!”
在2013年,Uber进入了爆发式的扩张时期。短短4年间,Uber从12个国家的25个城市扩展到全世界25个国家的近70个城市,平均每周进军一个城市。7月,Uber从谷歌风投基金(Google Venture) 以及私募资本德州太平洋集团(TPG) 完成了2.68 亿美元的C轮融资。Google向Uber注资3亿,是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2014年6月,Uber完成D轮融资14亿美元,估值182 亿美元,成为了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创业公司之一。
而据透露,在投资界,有主动找钱的,有投资者主动给钱的,而Uber是后一种,现在还有很多资金没有确定的投资方向。
如果仔细研究Uber的运营模式,就会发现其不拥有车辆,也不雇佣司机,可以说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和选择,但它最终成功的根本支撑,还在于其对互联网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深厚的技术支撑。
对于汽车业来说,这是最值得借鉴的一点。
本土化难度
当然,就Uber本身来说,作为一个新晋的“小”竞争者,其在中国面临的本土化难度仍然较大。
在一张 Uber没有显示具体数值的数据图中比较了 Uber 在旧金山、纽约、新加坡以及上海的增长,其中上海的乘车呼叫数量高于其他城市。在北京试运行两个月之后,其增长更加惊人。
但其北京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只在三里屯、CBD等区域保证几分钟可以叫到车,但其他区域则不敢保证。
更何况,虽然有高端个性化服务的卖点,Uber面临的竞争对手是非常强大的,例如滴滴、快的以及看起来和 Uber 模式更接近的易到用车、AA租车等,对此亚太区运营负责人 Allen Penn表示,Uber 要保证用户体验一致,目前在中国仍然是起步阶段,“我们希望能提供更本土化的服务,但是你看现在才刚刚开始,改进针对中国用户习惯的服务要等到我们收集到足够多的用户反馈。”
在去年打车软件血拼的背景下,Uber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方式,通过口碑的扩散,形成一种类似“海底捞”火锅店的效应。一位Uber的工作人员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我敢保证,你只要使用一次Uber的服务,你就没办法再忍受普通的出租车了。”
对于汽车企业的各种服务项目来说,Uber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和参考对象,毕竟有很多繁琐和不便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太长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