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少车企舍得投入超过净利润的研发费用,用于掌握底层技术?有多少车企能够拿出十几年,从头做起,从芯片设计制造的菜鸟公司,做到世界级水平?
《汽车人》记者/黄耀鹏
今年的华为,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斯诺登案发酵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信息本土化”为核心的网络安全举措,中国也不例外。华为轮值CEO徐直军表示:“如果我们不开放,如果我们不引入全球最精良的技术,我们永远不会拥有真正的信息安全。”“应对安全问题的惟一办法是不断提高技术。”
在政府推动本土化技术时,理论上华为应该是受益最大的企业,但华为仍然提出了质疑。这和华为面对美国参院质询时的态度一脉相承。华为作为全球化最彻底的中国公司,将自己定位为“自由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华为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对“开放市场”的渴望溢于言表。其掌门人任正非认为,华为仍是一家“创业者”公司。
的确,华为是一家小公司做派的大公司。
小公司的优秀品质,无外乎全员皆兵,敢打敢拼,赌性十足。任正非称之为“狼性”,显然并非公关词汇——它成了美国参院投资委员会的质疑点之一。这和任正非早年的从军经历并列。
从雇员数量、营收、行业影响力看,华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公司。全球雇员16.8万人,2014年全球营收288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华为已经超过多年的对手爱立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设备商。
华为去年的研发费用发费用支出为408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净利润。专利则是研发的副产品。仅在去年的《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华为就提交了3442件专利申请,排名全球第一。
企业网业务:华为的未来
在一系列光鲜数据背后,华为早就面临转型的压力。最大一块业务仍是所谓的运营商业务——向后者出售通讯设备和提供运维服务。
从去年华为的业务板块来看,运营商业务收入达1921亿元,同比增长16.4%;企业业务收入达194亿元,同比增长27.3%;消费者业务收入达751亿元,同比增长32.6%。这三大业务板块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67%、7%和26%。
不晚于10年前,运营商业务就被认为是没有“钱途”的行业。即便其间经历了3G、4G牌照发放,全球电信业规模始终维持在1300亿美金上下,几乎没增长。奇怪的是,同期电信用户规模和业务应用发展都极为迅猛:全球移动用户数从10年前的5亿增长到现在的50亿;互联网用户从2.5亿增长到了20亿,都增长了将近10倍。
也就是说,电信业不断产生新用户、制造新需求的同时,设备市场上没有产生新的价值增量,所有的电信设备商,这么多年玩的是“零和游戏”——华为的增长,是从别的厂商身上“剜下来的肉”。
2004年之后,处于竞争劣势的电信设备商们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与合并。当电信业淘汰赛进行到只剩5家企业时,似乎达到了某种平衡。连续亏损的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诺基亚站稳了脚跟,而华为、中兴、爱立信也难以从肉体上消灭对手。不能指望还在4G布网的电信运营商,就马上能砸钱投5G。甲方的愿望不那么令人期待之后,转型变得不可避免。
而电信运营商也是一肚子苦水。在与OTT运营商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是节节败退的。尽管前者仍然看上去掌握着市场话语权,但如果知道它们中最强大的中移动已经连续7个季度盈利处于下滑状态,就对其未来深深地担忧。互联网的未来是否会埋葬传统的电信运营商?
在认识到这一点10年之后,华为仍然被迫依赖投资规模收缩的甲方,证明转型的路还非常漫长。
华为迟至2008年才大力开拓企业网业务。其三大BG就是那时形成的,即carrier network BG(运营商BG)、consumer BG(消费者BG)和enterprise BG(企业BG)。每个BG下又分很多个BU(businessunit即经营单元)。
徐直军在华为年度分析师大会上称,“企业业务是华为B2B的未来”。但他说这话的时间已经到了2015年,之前华为的企业网业务经历了一波三折。
华为进入企业网市场的方式,采取的是绝少使用的收购策略,反映了其急于上手的心态。当时,企业网盘子规模占电信运营商业务的一半,但利润高度集中。北美市场规模占据全球的一半,利润则占60%。同时,该市场巨头云集,IBM、思科、惠普、戴尔共同把进入门槛抬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华为出资收购3COM,但该案被美国参院投资委员会否决。作为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双方在杭州成立合资子公司: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3C)。借助华为的技术,H3C在2009年将思科拉下中国区霸主的地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惠普在美国收购了3COM,华三变成了惠普的“孙公司”。更为重要的是,惠普凭借股权优势掌握了华三,华为饮恨退出,白白培养了竞争对手。
虽然在全球市场华三与思科、IBM并不是一个数量级,但在国内市场,华三却因为价格和本地化的优势仍然有着巨大优势。华三和锐捷在国内市场上一直压着华为一头。
但现在的华为,已经跃居为国内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及企业网建设的最大企业。不过,华为瞄准的一直是思科。思科在企业市场,凭借强大的底层编程、芯片技术构建这一市场的事实标准,导致华为产品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与思科兼容。
华为正在建设公有云,进入了BAT的传统地盘。在存储、云计算、服务器、以太网交换机等细分领域已经具备强大的实力,帮助华为挑战思科在企业网业务的霸主地位。不过,即便华为达到2019目标(企业业务百亿美元营收),距离思科还差得远。
原因在于,一方面,华为未能进入美国市场,无法汲取到最大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是底层芯片研发能力的差距。而芯片业务需要更长期的积累,华为将其纳入到消费者业务中,甚至在转向企业网市场之前5年就开始了。(作者/黄耀鹏 节选,原文载于《汽车人》5月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