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泉城济南。当孙晓东如约坐在媒体面前时,人们并没有在他平静的面孔中读出更多特殊的内容,比如说,压力、焦虑或淡淡的失意。
一如既往的招牌式微笑,略带上海口音普通话中坦诚尽显。尽管这一晚新帝豪才是真正的主角,但对于吉利销量下滑的提问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没错,如果仅仅从数据表现看,这是吉利最近几年来最坏的时光。
在自主品牌整体下滑大势下,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总销量仅为18.72万辆,同比下降 29%,仅完成全年58万辆销量目标的32%左右,总销量在自主品牌中的排名也从去年同期的第二位下降至第五位。
这是他担纲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两年后,交出的一份不算出彩的成绩单。
对于一个拥有23年丰富市场和产品研究、客户研究经验,成功操盘上海通用营销的职业经理人而言,过往的成功还未能在自主事业上复制。——至少,如果从浮现在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判断的话。
销量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宏观环境之外,按照吉利控股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的说法,主要原因是产品切换出了问题。处在战略转型的微妙关口,企业对于战略调整期,产品、渠道的调整对于销量也会有一定影响。
体现在产品上,吉利在售的主流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老化,使其竞争力大为下降。因此媒体曾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孙晓东的无奈。
这也是吉利走上转型之路的原因之一。在战略转型上,吉利也在走着与奇瑞相似的道路。在品牌战略上,吉利和当年的奇瑞一样从2009年开始以多品牌战略攻城略地,但多年后,吉利的多品牌战略面临与奇瑞一样的窘境。因此,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吉利宣布将旗下三个单独的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整合为单一的吉利品牌。
这无疑是孙晓东执掌吉利营销权杖后带给吉利最大的改变。
转型是个痛苦的过程,一如当年的奇瑞,现在的吉利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期。奇瑞貌似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吉利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探索。但从自主品牌探路历程看,如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终究能看到光明。
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对于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悉心打磨,以及营销策略高效抵达到终端销售层面,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如果这是自主品牌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我们庆幸吉利已经意识到这点并且在努力践行。
这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在逐渐向“打造技术吉利、品质吉利”战略转型的同时,吉利也在尝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以扩充产品线。
于吉利而言,此次在济南上市的新帝豪之重要可见一斑。
如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所言,新帝豪将会成为吉利汽车承前启后的核心产品。承前启后,实际上这同时意味着以新帝豪为起点,吉利将在技术、品质和品牌的层面,丰富自主汽车的竞争新意。
过去五年中,作为最为成功的本土品牌中级车,帝豪累计销量达到60万辆,这样的销售表现或许还无法与规模庞大的合资品牌相提并论,但透过60万辆数字背后,自主汽车的向上的梦想在这里找到了实现的可能。
这是拥有先进技术与品质支撑的新帝豪。孙晓东反复强调,在产品力的框架里,新帝豪不会惧怕站出来和合资品牌进行较量,“新帝豪可以和合资品牌做得一样好,甚至在某些方面会略胜一筹。”孙晓东始终表现得幽默而又自信。
在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高级研究经理陈伟东看来,新帝豪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搭载1.3T自主研发发动机上。在他看来,高效动力是当前正在风靡的德系品牌,尤其是大众汽车的优势,新帝豪在核心技术的打造上向标杆看齐,而不仅仅是自主品牌改款中常见的表面造型或其他的改变,这是自主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最大的改变。
当然,与其他自主品牌相比,吉利产品另外的优势就是沃尔沃,吉利汽车将在2016年底推出基于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联合开发平台上的产品。未来吉利KC、帝豪、远景、金刚、熊猫的系列产品,也同样会依托这个平台发展。
借用沃尔沃的先进技术和平台,是吉利集团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快速发展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未来吉利汽车立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转型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营销上。
在采访中,孙晓东提到更多的是,吉利对于营销渠道的优化。渠道的质量要提升与渠道的能力要提升,以及提升渠道布局的合理性,仍然是重中之重。
由于吉利取消三个子品牌,回归一个“大吉利”,因此原本分网销售的经销也会进行渠道整合。据了解,吉利计划今年有600家经销商店面统一更换吉利新标识,这意味着这些店面将会销售、维修吉利品牌多个系列车型。
而如何提升和改善经销商的运营能力将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
虽然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好在 “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从今年6月份的销量看,按年减少约10%,但按月看增长约2%,止跌的势头已经日渐明朗。
新帝豪的上市,势必将加快吉利销量上行的节奏。
“我们立志打造中国最优 秀的经销商团队,这是我的事业,我会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充满感性的话语背后,是孙晓东对于营销本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本文系汽车人网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