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畅谈︱实战派与学院派,校企联合如何走?

作者:
时间:
2014-12-22 14:57:51

0.jpg

 

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最关键还在于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自主品牌如何能够在以外资品牌为主流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吸引人才,培养出一条自己独有的人才渠道模式呢?高校研究机构又如何能够按照企业的需求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让海归,归来生根?并在自己的国家产生归宿感?

 

赖薪郦(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在人才引进方面,秉承放眼全球,为我所用,不一定要归我所有的原则,坚持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以长安为例。首先是薪酬和市场接轨;其次为专家搭配一个团队,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需求,让其在自己的领域可进行规范的设计和体系标准建设;第三是人才考核,每年在设置专家的KPI指标的时候,长安需遵照622的原则,60%是考察专家的业务完成情况,20%是考察整个专家的体系和标准建设情况,20%是考察整个专家的带队伍的情况。除此之外,长安还专门成立高级人才管理室,重点对专家进行服务,不仅服务于专家本人,同时服务于专家的家属。如陪同专家太太逛街,帮他们抓吵闹睡觉的青蛙等。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什么是天经地义,必不可少?

 

赵永乐(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首先要认识到现在的汽车制造业和以前是不一样的。它应该是信息化的,智能化的,高端化的,服务化的,国际化的。这样的五化所需要的人才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以前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行了。现在学校必须要提前进入产业,根据产业需求,来营造自己的专业。所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天经地义,必不可少的。

 

第二,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在校企联合过程当中进行协同创新,用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不能忽视技能人才。如果说这个产业最后技术上不去的话,有很大程度就是工艺问题。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校理论支撑与企业技术实践。

 

高校目前汽车人才的培养如何与企业接轨?高校科研中心在自主品牌发展中应承担什么样的作用?

 

杨志刚(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风洞中心主任):

 

第一,汽车领域人才,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个很核心的趋势。在国家逆向设计时代结束的情况下,给学生教什么?从2007年开始,我们培养学生开始用数字化进行全套设计。通过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单位,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和国际院校合作,建立创新基地等多种的角度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第二,纯粹的产品设计肯定是企业做,但是我们国家汽车行业起步比较晚,人才稀缺。相比企业来说,而高校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储备都基本可以和国际相接轨,因此可以承担产品设计之前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如风洞中心的建设。现在无论是上汽还是观致,都在使用我们实验室的产品。所以高校应抓住一些机会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起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说研究成果有多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发挥作用。

 

第三,汽车有一套研发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的建立,如果说企业不去做汽车研发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建立的。因此无论市场是好是坏,汽车产业都不能放弃研发,并且要把青年学生放到研发的岗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高校培养人才,企业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从而留住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

 

自主品牌企业能不能吸引来吸引优秀大学生?

 

东风(华晨汽车集团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储备人才机制的形成。就华晨汽车来说,目前,在吸引优秀大学生方面,更多是走向学校,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品牌,认识到大学生在担当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责任。相比合资品牌,我们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自主品牌企业中,他有更多参与到正向研发的项目当中去,有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另外,在人才强企战略当中,可通过企业拥有的国际化人才,多层次人才结构来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生。

 

中国汽车是不是一直要跟着老外的屁股走?

 

胡志宇(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纳微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汽车是一个结构,有轮子有箱子,可以装人装货,有动力,还需要人车互动的界面。未来电动汽车一定会走向微电子和信息革命。自主品牌可以大胆尝试微纳米技术是在汽车能源方面的作用,开拓一些全新的领域,另辟蹊径,制造一种新的潮流,去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而不是一直跟着老外的屁股走。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