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当长安汽车试图远赴意大利以埋下自主研发的“根”时,业界有人不客气地评价:“在别人的地盘上,长安汽车这样的做法,不仅注定是失败,而且必然因为高额的费用支出而惨败。”
可是,这样的预言彻底错了。
长安汽车不仅在意大利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造型设计中心,还将这样的思路继续在全球扩展。英国、日本、美国海外研发中心陆续出现,再加上国内的布局,“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研发体系,24小时不间断研发所集中爆发的能量,开始让跨国企业感到紧张。
按照规划,2014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将迎来自主品牌1000万辆规模,这一目标,长安汽车期待了30年,也是中国汽车行业首家自主品牌突破千万的企业。这一成就虽然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对于长安汽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表明了长安汽车始终如一的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
央企的角色
相关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37%。这些研发投入让中国掌握了全球时速最快的动车、特高压输电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下的120多家中央企业利润超过了1.1万亿元。
然而,从上述数据也能看出,所谓“世界水平”的技术,更多集中在以国家之力扶持的垄断性行业,多有国家导向以及政治意味在内,那么,更多需要凭借企业自身之力的产业,又该如何去做?按照某位央企负责人的说法:“国资委对我们的考核,其实更多就是效益。即使这几年将自主创新提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但是并没有对应的具体指标来考核。”
对于汽车这样拥有合资格局的产业来讲,中国市场庞大的刚需以及跨国品牌的号召力,能够保证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不错的经济效益。更何况,拥有两家及两家以上合资伙伴的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在行业里占多数。
所以,对于那些并不位居保护行列的央企而言,自主创新更多是自发地寻找突破路径。
若仅仅是靠起家之本微车事业,长安年盈利能够达到10亿左右;而无论是长安福特还是长安马自达,都能够贡献不菲的利润,即使是相对弱势的长安铃木,也是经济效益的增长极。
但是几年之后呢?如果在经济指标的温床上,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长安自主乘用车出现的时间只有7年,但其发展的潜力却是有目共睹。在业内,长安属于“厚积薄发”的自主研发者。而在长安内部,即使在成本控制的强硬措施之下,关于研发的投入,始终是放在预算的第一位。
落到实处
当然,长安只是正在谋求转型的国企之一。曾经,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直接呵斥:“央企总体利润还不错,但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他还以德国博世公司为例,这家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市场上始终保持领先的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有着明确的分工——总公司研究的是50年后的技术,分公司研究的是30年到50年的技术,而事业部研究的也至少是20年的技术。
“一个优秀的中央企业,起码要有20年左右的技术或产品储备。”李荣融当年的期待,即使在现在都还难以实现。中国的央企,无论是否属于汽车行业,能够达到这样状态的,基本没有。主要桎梏在于三点:其一,中国整体的创新氛围未完全成型;其二,企业对于未来技术的储备尚未形成共有的认识,而国家层面并未对此有考核标准;其三,中国企业的研究体系中,几乎所有的人员都冲在产品一线,按照这样的差距,追赶可能需要若干年。
所幸的是,汽车相比于国家其他的支柱性产业,更为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公平化,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汽车能够拥有更为开放的视野与格局,关键在于如何在企业内部打造主动的研发意识,并真正将研发视为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所在。
然而,近年,研发力度在加大的同时,某些央企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个误区——也即注重研发投入的资金,却忽略了管理能力的相应提高。最终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研发支出费用的不菲,而庞大支出最终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成效,却并不匹配。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央企除了要强调技术研发储备,还应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就像产品,一件产品可以做得非常精美,但要把它们做到一样标准就十分困难。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依靠某位企业领导人的强势带动,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做法,将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挑战。
这也正是长安汽车目前放在战略层面第一位的改革事宜。如若能在技术与管理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文| 陈 瑶)【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